【今日论语】 拆旧应须多留神 沈坚 |
新民晚报日前报道,南汇周浦镇进行旧城改造时,因200年老宅内房梁尚存不少精美的木刻雕花饰纹,有当地居民呼吁,希望有关部门派人前往考察,以确定其历史文化价值,否则一拆了之,太可惜了。 这表明,周浦的居民有着很强的文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值得钦佩,同时也再次提醒世人,城市改造拆旧过程中遭遇的此类案例,究应如何正确处理。祛旧布新,改善居住环境,是不能以破坏历史文化传统和遗存为代价的,如今我们千万不可再干那种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掉的蠢事了。 即使房屋不属登记在册的文物点,或者没有整体保留价值而必须依照计划拆除,也不可草率从事,何妨细察再三。只要还留有富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少许遗物或建筑构件,仍可考虑采取一定的补救与保护措施。笔者在国内外都曾见到过一些颇具创意的做法,可供我们有关部门参考。 澳大利亚悉尼的皇家植物园近旁,就辟有一块坡形绿地,露天散放着数十件拆下的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老建筑砖石质构件(当然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像门楣、窗台、断裂的立柱、墙上的雕饰、阳台的扶栏等。绿地、白石,衬着周边的挺拔乔木、园圃花卉和远处的现代都市建筑群,显得十分悦目、得体。这样的“废物利用”创意,国内也有。福建泉州的闽南建筑博物馆,更是利用原先的洪氏大宗祠庭院,悉心收集、陈列了大量精美的闽南民居建筑木石构件,其品种、数量都很多,举凡柱、础、门、窗、墙、屋顶的各式构件饰物,应有尽有,已形成一定规模。人们透过这些构件,仍可一窥民间建筑艺术的风采。 面对不得已的拆旧,与其尽数毁损,不如作些有选择的保护和利用。上海有自己的建筑文化传统,如能专辟一处,类似城市规划展示中心,搜罗所得的一墙一柱,一石一瓦,像日本名古屋的“明治村”那样,形成博物馆或纪念地,乃至专题公园,不使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流失,岂不功在文化,利在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