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广 告
 第A27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 · 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 · 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2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专题
 第B16版:专题
 第B17版:专题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1版:专题
 第B22版:楼市资讯
 第B23版:专题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楼市资讯
 第B28版:专题
 第B29版:求职
 第B30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31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32版:求职· 培训动态
  
2007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虎照真伪的风波让我们意识到,由于良知的稀缺,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失去了发现真相的能力,失去了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的基础——这是不正常的,也是危险的
虎照事件:没有良知便没有真相

郭松民


  指望国家林业局能够对华南虎照片真伪最后一锤定音的人,这次又要失望了: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单刀直入的提问,仍然大打太极拳,又是“照片真假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华南虎活体”,又是“相信当地政府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的质疑”,云云。但虎照究竟是真是伪,他却始终不肯给出一个干脆的答复。

  我想,即便是曹清尧给出一个干脆的答复,那又如何呢?虎照真伪的疑云仍然不会散去。道理很简单,国家林业局并不具有充分的权威让人们来信服它,人们仍然会怀疑它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对真相的忠诚来给出结论的。比如,国家林业局如果断言虎照是真,则大家会怀疑它是在包庇下级;如果断言虎照是假,则周正龙和“挺虎派”可能会指责它是迫于舆论的压力。

  坦率地说,事情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我对虎照真伪是否真的能够最终水落石出,是有一点悲观了。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事件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都无法真相大白的“罗生门”事件,在各种谎言所织成的迷雾中越陷越深。

  当然,真相一定是有的,但真相不会自动浮出水面,真相只有依托良知的扶持,才会露出其庐山真面目。如果一个人,大家都相信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把说真话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那么也一定会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但恰恰是在良知问题上,我们却最没有信心,无论对当事人周正龙,对官员还是对专家。

  既然谁都不具有毋庸置疑的良知,那真相就只好继续沉沦,真相取决于良知,要寻求真相,只有努力去寻求良知。虎照真伪的风波让我们意识到,由于良知的稀缺,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失去了发现真相的能力,失去了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的基础——这是不正常的,也是危险的(尤其是当社会出现某种危机的时候)。这实在是一个比虎照真伪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燕赵都市报 (郭松民)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