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终于“牛”了 《森林之歌》嘹亮 喜中还有隐忧 俞亮鑫、 凌佳 |
| ||
|
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11集自然纪录片《森林之歌》吸引了众多观众。央视历时4年精心打造了这部纪录片,摄制组深入我国各大原始森林,拍摄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东北虎、长臂猿等生活的家乡,用精美的镜头展现了人、动物和森林的和谐……由于我国荧屏上播出的自然类纪录片大多来自外国,不少观众惊叹地问,这真是我们自己拍摄的吗? 反响热烈 记者在网上浏览了一些网民的点评。“看到《森林之歌》,想到了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原来中国人也可以这样牛!”“我这个对中国拍自然类纪录片原本不抱什么希望的人对该片却充满着期待。”“太牛了,每个画面都可以直接抠下来做桌面了!”“云横秦岭、北国之松、大漠胡杨、雪域神木、雨林回响、森林隐士、竹语随风、碧海红树,光是这些名字,就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了。”也有网民提出批评:“看了《森林之歌》前几集,搞不懂这样好的一个融科普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节目,为什么每晚这么晚才播出?应该像《话说长江》一样放在黄金时段播出才对……”也有人对摄制组拍摄时把一对正在孵化的黑鹳吓跑,留下四个嗷嗷待哺的小鸟这一场面提出质疑:“明明知道黑鹳珍稀,还这样去干扰它们繁殖。”可见,观众已被森林中的和谐画面所打动。 差距甚远 一部自然类纪录片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在中国纪录片史上还不多见,而之前在荧屏上引起反响的几乎都是人文类纪录片,如央视的《大国崛起》《圆明园》《故宫》等,如上海的《毛毛告状》《德兴坊》《重逢的日子》等。上海电视节已举办了13届,当我国人文类纪录片频频捧奖时,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却连续13届缺席,这足以证明中国纪录片“一脚长一脚短”的尴尬。作为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理应成为自然类纪录片的生产大国,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却成了国人不敢揭开的伤疤!因此,《森林之歌》给人们带来的兴奋是可以想象的。 我国在人文类纪录片上能够获得丰收,是因为拍社会变迁、拍百姓生活不需要技术、设备和高昂成本的支持。而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离开了这些支持就寸步难行,不仅与欧美距离甚远,甚至与日韩都有距离。这次央视拍摄《森林之歌》,是在林业部、财政部的1000万元支持下完成的。《森林之歌》总导演陈晓卿称,即便1000万元的投资在国内也算是“大手笔”了,但它仍然只是国际同类纪录片的三十分之一。“《森林之歌》每集的投资大概是80万元人民币,而国外拍摄一集这样的片子经费大概有300万美元。” 纪录片专家方方教授说,没有设备、技术的支持,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是无法想象的。猴子跳来跳去,鸟儿飞来飞去,稍纵即逝,难以捕捉。欧美纪录片一拍就是数年,为了采集珍贵镜头,即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也一拍数月。因此,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国际价格远高于人文类纪录片。当《探索发现》《动物世界》《自然奇观》等欧美纪录片潮水般涌入中国时,大家才惊诧地发现,中国在此领域惊人的落伍现状。国内纪录片更多地停留在对人性、社会的关注上,而国外则已将这种人文关怀投射到所有的生灵上…… 喜中有忧 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主席魏斌说:“没有设备可以租,没有技术可以学,没有金钱也可以贷款,我认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主要是缺乏这么一支队伍,而这又与纪录片还没有形成市场有关。”央视的《森林之歌》从某种程度说是国家林业局的“命题作文”,这使它实际上没有市场的生存之忧。设置组艰难跋涉1000多天,冒着危险深入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而1000万元的国家投资和央视播出的优质平台,足以使它笑傲江湖,但这些又有多少个中国纪录片摄制组能够拥有呢?没有市场,难以走远,想到这里,不免令人喜中有忧。 首席记者 俞亮鑫 实习生 凌佳 评论 07120512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