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寺、庙、观、庵? 曹祈东 |
自古名山多寺庙,但你知道寺、庙、观、庵的区别吗? 寺 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大常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隋炀帝大业中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南华寺等。 庙 我国古代将供祭祖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先秦后规定,凡有功于国于民的,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大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妈祖庙等。 观 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称观。由于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把道教的庙宇称为“观”,所以,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阳观、大玄观等。 庵 在佛教中,凡居住女性僧人(即尼姑)的庙称为“庵”。如冷月庵、西湖庵等。 寺、庙、观、庵有着本质的区别:寺、庵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主持管理事务的是和尚(也称方丈)或尼姑;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的优秀人士,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而观则是属于道教的,奉祝的是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寺庵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在庙中祭祀,则是对功臣先烈的缅怀和纪念。 曹祈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