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艺术品一片“升”机 杨羽 |
| ||
| ||
|
在12月中旬举行的北京翰海秋拍上,清雍正·铜海水龙纹瓶,估价60万至9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1570.24万元。这并非今秋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个案”,在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清乾隆·铜铸刻龙凤纹双耳活环方觚一对,拍出1130.35万港元。千万成交的拍品,无疑为铸铜艺术品打开了投资空间。 提起清代铜器,人们想到的首先就是铜炉、墨盒等小件,但是从近期结束的拍卖会来看,其中的“大块头”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瓷、玉器价格纷纷出现大幅上扬的时候,不妨可以将投资视野放到铸铜艺术品上。 铜雕艺术分为铸铜、锻铜和刻铜三大领域,其中铸铜艺术品又是重中之重。清代铸铜艺术品类型应有尽有,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做工花纹也完全能够与明代铜器相比。但随着乾隆中期西洋器物传来,其质量超过了中国生产的传统器物。有数千年历史的铜制手工产品遭到了淘汰,民间制铜业也都改行了,朝廷的铜器造办处也实行裁减或撤销,铸造的也仅仅限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铜器,所以清代铜器没有多大的成就。但这恰恰体现出铸铜精品具有的投资“钱途”。 清雍正·铜海水龙纹瓶,直颈,丰肩,腹部渐收,圈足外撇。通体铸海水云龙纹,虬曲盘旋,矫健有力。腹部穿一条巨龙,逼真形象。颈部双弦纹,圈足饰一周回纹,并且有“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值得注意的是,其高达到65厘米,是非常罕见的大型铜雕器物;清乾隆·铸铜刻龙凤纹双耳活环方觚一对,仿自古青铜器、口足的芭蕉叶和回纹等亦加以仿效。瓶腹和颈上的各面则各饰正面云龙和飞凤凰纹。铸刻纹路清楚分明、神态活灵活现。底座一面刻“大清乾隆年制”款字。龙瓶上肩沿上刻有“CAPTURE OF CHINESE PALACE. PEKIN. 1860”的铭文,表示此二方觚是于1860年自圆明园被掠夺,这也是对于其源流的最好证明。 投资者在关注铸铜艺术品“身世”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来自名家的铸铜艺术品。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像铸铜名家胡文明、张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传世。在不久前京城的一场秋拍上,石叟制紫铜错金“群僧图”双狮耳香炉,以68.2万元成交。不仅是这些工匠,一些文人墨客自制的铜器也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市场表现。在2006年北京诚轩的春拍上,清乾隆·袁枚手铸铜洒金钵式炉,估价30万至35万元,成交价达到了69.3万元,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在浙江的拍卖会上,这件铜器的成交价已经达到了93.5万元,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底署“乾隆乙丑简斋主人手铸”十字三行篆书铸款(袁枚号简斋),炉内底镌金文铭:“余杂金银珠宝作两珠宝,此红色无铭第二炉也,袁枚。”不论从品相和历史渊源都是不可多得的文房精品,充分展现了名家制铜的巨大升值潜力。 杨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