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上海地产
 第A27版: 广 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 ·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 · 上海味道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第B42版:广告
 第B43版:广告
 第B44版:广告
 第B45版:上海地产
 第B46版:上海地产
 第B47版:上海地产
 第B48版:上海地产
 第B49版:上海地产
 第B50版:上海地产
 第B51版:上海地产
 第B52版:上海地产
 第B53版:上海地产
 第B54版:上海地产
 第B55版:上海地产
 第B56版:上海地产
 第B57版:上海地产
 第B58版:广告
 第B59版:上海地产
 第B60版:上海地产
 第B61版:上海地产
 第B62版:广告
 第B63版:上海地产
 第B64版:上海地产
 第B65版:上海地产
 第B66版:上海地产
 第B67版:上海地产
 第B68版:楼市资讯
 第B69版:上海地产
 第B70版:上海地产
 第B71版:上海地产
 第B72版:上海地产
 第B73版:上海地产
 第B74版:上海地产
 第B75版:上海地产
 第B76版:楼市资讯
 第B77版:上海地产
 第B78版: 广 告
 第B79版:广告
 第B80版:广告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凯里小吃,层次丰富的味觉记忆

应璇 易渊


  文 / 应璇

  图 / 易渊

  比起四川火锅云南过桥米线,同处西南隅的贵州,似乎从未有过一个鲜亮的标志性美食,能在祖国各地插满小红旗,让人一望便口舌生津的。其实贵州小吃丰富得很,多以酸辣为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而且他们大都价格便宜,滋味绝妙,实在是令人提神振奋。我是知青子女,曾随父母在贵州一个叫凯里的小城度过了漫长美好的童年,虽然离开十几年了,可是味觉的记忆如此顽固,总叫我魂牵梦绕,念念不忘。

  有故事的烤豆腐

  小炉子,炭火正旺,上面架着铁丝网板一块,一块块两寸见方的豆腐,嫩嘟嘟地整齐排列于上。先是白嫩如玉,随着焦香渐入金黄。摊主一手持小刷,蘸上油,刷着,吆喝着,适时地翻个个,待色泽焦黄满街飘香,便用划刀在豆腐侧身划开个口子,将混合着香菜、炸黄豆、折耳根等的蘸料塞入,再灌上一勺酸辣汤料,这才奉上。

  烫乎乎的一小块,捏于指尖,捧于手心,虽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可眼前这小东西实在是鲜香撩人。豆腐的清香和微醺的焦味,夹杂着辣椒水和调味小料清爽刺激的香味,忍着烫嘴轻咬一口,外皮酥韧,里面的豆腐颤巍巍的,嫩得几乎是流质。

  外焦里嫩,豆腐味淡调料味重,小小一块烤豆腐,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对比层次颇为丰富。

  烤豆腐另有一别名,叫“恋爱豆腐果”。据传战时,小城街头有个坚持做烤豆腐生意的小摊,年轻人喜欢聚集于此,吃烤豆腐,讨论时局。时间一长,一些男女青年便滋生出情愫来,战争年代的浪漫格外引人遐想,而这成全爱情的小小吃食,至今还在街头巷尾不露声色地红火着。

  独门秘笈的酸汤鱼

  把一个馆子精心操持好,做出个把声名远扬的菜式来,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如今街头巷尾流行的“苗岭酸汤鱼”,在个体饭店还蛮稀有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一个几乎算得上独门秘笈的菜式,属于黔东南一个叫做“快活林”的小馆子。对当地人而言,快活林三个字,差不多就是酸汤鱼的代名词。

  做酸汤鱼,鲤鱼为上选,草鱼也可。鲶鱼虽鲜,但做得不好会有腥味,对店家的汤料技术要求颇高。所挑的鱼儿一定得鲜活,在那个叫快活林的小馆子,我第一次见识了“赛鱼”这样的噱头,就是为了强调鱼儿生猛吧。至于汤料,是酿制的酸汤加上各种鲜辣的调味料,清润的酸汤上佐以大量红辣椒、辣油、调料等,汤色红而味浓,酸辣并重。鱼不在大,入味最重要,肉质在酸汤滋润下愈发细腻,只叫人吃得大汗淋漓,不能自已。

  酸汤在贵州是一种家常菜。夏天的午后,有人会用酸汤清煮卷心菜,番茄,黄豆芽等时令蔬菜,做上两大桶,在各小区里叫卖,两元一海碗,爽口又省力,深得主妇们的欢心。这酸汤口感寡淡,适宜夏日消暑,是谁想出让它配上辣椒迎娶鲜鱼的?谁又曾想热力出场的酸汤如此具有明星相,迅速颠倒了众生的味蕾?

  才貌双全的卷粉

  卷粉,不仅好吃,还好看。

  看做卷粉的过程挺有趣的。先是粉皮,卷粉小摊旁一个叠一个的方形抽屉,其实是做粉皮的蒸笼,摊主把预先调制好的米浆倒入大抽屉中,蒸上一会,便可揭下一张热腾腾白生生的粉皮来。把这烫手的粉皮往料理台上一扔,轻拍两下使其平整,接下来,就是卷了。

  先在米卷粉皮上依次刷上甜面酱、辣椒酱、西红柿酱,然后放上海带丝、酸萝卜丁、干豆丝、豆芽菜等等,配料以素食为主,十来个小碗在料理台边整齐排开,这个多放点儿那个少要点儿,全凭顾客在一旁指手画脚,最后淋上点香醋辣油,一手将粉皮边拎起,就势打个滚,这就算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卷粉形似春卷,只是个头大得多,馅料素净,外皮也未经油炸,颇得女孩子的欢喜。

  即使不饿,当经过蒸笼冒着白雾、卷粉飘着清香的小摊时,谁能忍得住不为此驻足呢。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