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上海地产
 第A27版: 广 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 ·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 · 上海味道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第B42版:广告
 第B43版:广告
 第B44版:广告
 第B45版:上海地产
 第B46版:上海地产
 第B47版:上海地产
 第B48版:上海地产
 第B49版:上海地产
 第B50版:上海地产
 第B51版:上海地产
 第B52版:上海地产
 第B53版:上海地产
 第B54版:上海地产
 第B55版:上海地产
 第B56版:上海地产
 第B57版:上海地产
 第B58版:广告
 第B59版:上海地产
 第B60版:上海地产
 第B61版:上海地产
 第B62版:广告
 第B63版:上海地产
 第B64版:上海地产
 第B65版:上海地产
 第B66版:上海地产
 第B67版:上海地产
 第B68版:楼市资讯
 第B69版:上海地产
 第B70版:上海地产
 第B71版:上海地产
 第B72版:上海地产
 第B73版:上海地产
 第B74版:上海地产
 第B75版:上海地产
 第B76版:楼市资讯
 第B77版:上海地产
 第B78版: 广 告
 第B79版:广告
 第B80版:广告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药领域的中西之争

龚晓华

  中国中药研究人员在俄罗斯滨海边区传染病治疗中心与俄专家一起看望接受中国传统中药治疗的患者   
中国医生用传统中药治疗非洲患者

  ◆ 车水 龚晓华

  目前,很多人在说起医药新成果时总把目光盯在西医上。其实,中医和西医作为治疗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体系,在医药领域各擅胜场,甚至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发展处于低谷,对于中医药领域出现的创新和突破,就显得尤为珍贵,不仅应该持宽容态度,更应该给予大力扶持。中医药是发扬光大,还是逐渐式微乃至消亡,取决于我们对于中医药的态度和行动。

  一

  我国卫生部及相关权威机构没有宣布过某药为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也没有认可过“大三阳”可以全部转阴的这种说法。而治疗乙肝的

  目的并非使HBsAg指标阳性转为阴性,重要的是控制和改善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元月17日公布的《关于规范医疗广告活动,加强医疗广告监管的通知》,11种疾病的医疗广告暂不准发布,其中包含了治疗乙型肝炎这类泛滥成灾的虚假广告。

  因此,以惯常思维而论,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医更不可能解决。

  很长一段时间内,卫生部门尚无使乙肝转阴或者根治的肯定说法。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深圳流花医院的临床试验报告,却“大胆”地给出了乙肝转阴的惊人结论:“联合用药(乙肝康注射剂、胶囊和拉米夫啶)组在结束治疗后24周、48周,HBV-DNA仍全部持续转阴;在原有39例阴转的基础上继续有3例阴转,阴转率上升为87%(42/48),比疗后提高6.2%;HBsAg在原有24例阴转的基础上继续有5例阴转,阴转率上升为60.4%(29/48),比疗后提高10.4%。单独应用拉米夫啶组,在治疗结束后第48周原有的38例HBV—DNA阴转病例中有12例复阳,阴转率降为61.9%(26/42),比疗后低28.6%。HBeAg、HBsAg的阴转病例则全部复阳。”这个结论不仅指出了化学药拉米夫啶单独用药的低转阴率,并且联合用药的HBsAg转阴率达到60.4%。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其结果确实很难令人相信。

  二

  关于这份报告的真伪,一时间我们难以甄别,但我们可以去分析和判断。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真的,一种可能是假的。

  首先我们假定这份临床报告是假的,那么这份报告造假胆量很大,因为它作出的临床结论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我们还可以怀疑它是否有专家参加,设定的临床验证观察方案是否科学,检验病毒用的试剂是否是世界公认的厂家生产等等。同时,也可能是研究机构与商业者的相互勾结,在做临床或编写报告时有编造或者篡改数据的嫌疑。这份报告背后的故事我们不知道,但不排除有这个原因的可能性。倘若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证据证明,那么这份报告将毫无价值。

  但如果这份临床报告是确实的呢?那便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让我们再来认真看一下报告的结论:临床的疗效居然比目前国际上具有权威的乙肝临床治疗方案都要好,而且好得太多。美国的肝病年会有一个慢性乙肝的治疗指南,亚太地区的肝病年会也有一个治疗指南,这两个都是世界上比较有权威性的指南。但这上面所推介药物的临床效果,都不及这份报告中的中药制剂乙肝康注射液和胶囊。

  判断这个结论是真是假,绝非易事。因为在现今的社会中假报告、假论文太多;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一份带有突破性的医学临床研究报告;中药是非主流药物,还不可能与西药相提并论。

  三

  这样看来,一个疗效好的中药要取得大众的信任是非常艰难的,人们的思想要经过多次的改变和更新才有可能被接受。我们通常会有这种惯性思维: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好,它就肯定有生存的空间。但这种想法未必完全正确。以前曾经遇见美国一位资深的金融投资家,他告诉我一件他经历的事件。曾经有一家生产植物药物的小企业,他们所生产的植物药物可以降血脂,并且声称比市场上的某家名牌制药厂生产的降血脂药疗效要好许多。所以,这家植物药厂的经理就去请教这位投资家,投资家就建议他尽量要低调。但是这位经理竟没有听投资家的话,私自在报刊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广告,并且声明了他们的疗效有多么好。不久,这位经理的药厂就被买下,市场上也再没有了这个药物。这种例子还有许多。

  归根结底,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提高对中药的重视程度,并不代表要与西药对立。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来保护它。由于中医药在配方上保护的局限性,导致了许多特效药品不能够大规模生产,也限制了相关药厂的发展,最后就很有可能像上述那家植物药厂一样。对于这家植物药厂来说,它有可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市场回报,但是对于身陷在疾病痛苦中的人们,他们就失去了得到医治的机会。失去一个降血脂的药物,也许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可能正在失去一个治疗乙肝的药物,甚至是治疗某些不治之症的药物,那将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损失,甚至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在中国的古代,行医的人不仅要医术高明,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品行。如今,我们要呼吁的不仅是保护中医药,更要紧的是要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良心,关心保护中医药不仅仅是保护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捍卫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中药在庞大的西方药物的产、学、研的体系中艰难地挣扎和生长,这种生长对于中医药是非常压抑的,因为西方化学药物的创新机制和中医药的创新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急需建立一套中药的产、学、研体系以及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中药创新平台,让中医药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摘自2007年11月《中医药高峰论坛》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