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领域的中西之争 龚晓华 |
| ||
|
◆ 车水 龚晓华 目前,很多人在说起医药新成果时总把目光盯在西医上。其实,中医和西医作为治疗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体系,在医药领域各擅胜场,甚至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发展处于低谷,对于中医药领域出现的创新和突破,就显得尤为珍贵,不仅应该持宽容态度,更应该给予大力扶持。中医药是发扬光大,还是逐渐式微乃至消亡,取决于我们对于中医药的态度和行动。 一 我国卫生部及相关权威机构没有宣布过某药为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也没有认可过“大三阳”可以全部转阴的这种说法。而治疗乙肝的 目的并非使HBsAg指标阳性转为阴性,重要的是控制和改善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元月17日公布的《关于规范医疗广告活动,加强医疗广告监管的通知》,11种疾病的医疗广告暂不准发布,其中包含了治疗乙型肝炎这类泛滥成灾的虚假广告。 因此,以惯常思维而论,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医更不可能解决。 很长一段时间内,卫生部门尚无使乙肝转阴或者根治的肯定说法。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深圳流花医院的临床试验报告,却“大胆”地给出了乙肝转阴的惊人结论:“联合用药(乙肝康注射剂、胶囊和拉米夫啶)组在结束治疗后24周、48周,HBV-DNA仍全部持续转阴;在原有39例阴转的基础上继续有3例阴转,阴转率上升为87%(42/48),比疗后提高6.2%;HBsAg在原有24例阴转的基础上继续有5例阴转,阴转率上升为60.4%(29/48),比疗后提高10.4%。单独应用拉米夫啶组,在治疗结束后第48周原有的38例HBV—DNA阴转病例中有12例复阳,阴转率降为61.9%(26/42),比疗后低28.6%。HBeAg、HBsAg的阴转病例则全部复阳。”这个结论不仅指出了化学药拉米夫啶单独用药的低转阴率,并且联合用药的HBsAg转阴率达到60.4%。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其结果确实很难令人相信。 二 关于这份报告的真伪,一时间我们难以甄别,但我们可以去分析和判断。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真的,一种可能是假的。 首先我们假定这份临床报告是假的,那么这份报告造假胆量很大,因为它作出的临床结论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我们还可以怀疑它是否有专家参加,设定的临床验证观察方案是否科学,检验病毒用的试剂是否是世界公认的厂家生产等等。同时,也可能是研究机构与商业者的相互勾结,在做临床或编写报告时有编造或者篡改数据的嫌疑。这份报告背后的故事我们不知道,但不排除有这个原因的可能性。倘若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证据证明,那么这份报告将毫无价值。 但如果这份临床报告是确实的呢?那便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让我们再来认真看一下报告的结论:临床的疗效居然比目前国际上具有权威的乙肝临床治疗方案都要好,而且好得太多。美国的肝病年会有一个慢性乙肝的治疗指南,亚太地区的肝病年会也有一个治疗指南,这两个都是世界上比较有权威性的指南。但这上面所推介药物的临床效果,都不及这份报告中的中药制剂乙肝康注射液和胶囊。 判断这个结论是真是假,绝非易事。因为在现今的社会中假报告、假论文太多;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一份带有突破性的医学临床研究报告;中药是非主流药物,还不可能与西药相提并论。 三 这样看来,一个疗效好的中药要取得大众的信任是非常艰难的,人们的思想要经过多次的改变和更新才有可能被接受。我们通常会有这种惯性思维: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好,它就肯定有生存的空间。但这种想法未必完全正确。以前曾经遇见美国一位资深的金融投资家,他告诉我一件他经历的事件。曾经有一家生产植物药物的小企业,他们所生产的植物药物可以降血脂,并且声称比市场上的某家名牌制药厂生产的降血脂药疗效要好许多。所以,这家植物药厂的经理就去请教这位投资家,投资家就建议他尽量要低调。但是这位经理竟没有听投资家的话,私自在报刊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广告,并且声明了他们的疗效有多么好。不久,这位经理的药厂就被买下,市场上也再没有了这个药物。这种例子还有许多。 归根结底,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提高对中药的重视程度,并不代表要与西药对立。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来保护它。由于中医药在配方上保护的局限性,导致了许多特效药品不能够大规模生产,也限制了相关药厂的发展,最后就很有可能像上述那家植物药厂一样。对于这家植物药厂来说,它有可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市场回报,但是对于身陷在疾病痛苦中的人们,他们就失去了得到医治的机会。失去一个降血脂的药物,也许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可能正在失去一个治疗乙肝的药物,甚至是治疗某些不治之症的药物,那将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损失,甚至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在中国的古代,行医的人不仅要医术高明,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品行。如今,我们要呼吁的不仅是保护中医药,更要紧的是要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良心,关心保护中医药不仅仅是保护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捍卫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中药在庞大的西方药物的产、学、研的体系中艰难地挣扎和生长,这种生长对于中医药是非常压抑的,因为西方化学药物的创新机制和中医药的创新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急需建立一套中药的产、学、研体系以及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中药创新平台,让中医药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摘自2007年11月《中医药高峰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