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上海地产
 第A27版: 广 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 ·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 · 上海味道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第B42版:广告
 第B43版:广告
 第B44版:广告
 第B45版:上海地产
 第B46版:上海地产
 第B47版:上海地产
 第B48版:上海地产
 第B49版:上海地产
 第B50版:上海地产
 第B51版:上海地产
 第B52版:上海地产
 第B53版:上海地产
 第B54版:上海地产
 第B55版:上海地产
 第B56版:上海地产
 第B57版:上海地产
 第B58版:广告
 第B59版:上海地产
 第B60版:上海地产
 第B61版:上海地产
 第B62版:广告
 第B63版:上海地产
 第B64版:上海地产
 第B65版:上海地产
 第B66版:上海地产
 第B67版:上海地产
 第B68版:楼市资讯
 第B69版:上海地产
 第B70版:上海地产
 第B71版:上海地产
 第B72版:上海地产
 第B73版:上海地产
 第B74版:上海地产
 第B75版:上海地产
 第B76版:楼市资讯
 第B77版:上海地产
 第B78版: 广 告
 第B79版:广告
 第B80版:广告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拉克年轻电影人唱起主角
巴格达电影节铺开“最难走红毯”

申旭


  26日的巴格达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市中心的巴勒斯坦饭店正迎接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巴格达国际电影节的开幕。这里的气氛显得和别的电影节有些不同,因为巴格达电影节带给人们的是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要有名气更要勇气

  巴勒斯坦饭店四周26日被高大厚重的防爆墙团团包围,美军和伊拉克安全部队高度戒备。防爆墙唯一的缺口,也就是饭店入口处,一条红色的地毯一直伸到门外。要踏上这条“世界上最难走的红地毯”,需要的不仅是名气,更是勇气。

  事实上,电影节组委会主席阿拉迪还曾对一些有胆量出席电影节的导演进行善意的劝阻。他说:“一些导演确实希望亲临巴格达国际电影节现场,但是我们不想一些事情惊扰他们。以后,他们有机会来的。”

  然而,来自埃及、法国、丹麦、比利时、沙特、阿联酋、摩洛哥、新加坡、菲律宾、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伊拉克本土的电影人,还是带着他们的作品欣然走上了巴勒斯坦饭店的红地毯,在他们身边还有不少已经在这里出生入死多时的各国记者。在经过3次繁琐的搜身安检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世界上最难出席的电影节开幕式。

  年轻影人可敬可佩

  和其他国际电影节不同,巴格达国际电影节最吸引目光的是伊拉克本土电影和电影人。参展的63部影片中,有27部出自伊拉克导演之手,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影片不是在摄影棚中完成,而是在暴力频发的真实环境里拍摄,一部电影的投资仅上千美元,可能连好莱坞影片中一个道具的造价都赶不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心中的艺术理想,更没有因为身处困境而抛弃需要他们的伊拉克人民。

  影片无不直面现实

  揭幕影片《失踪的频率》是20多岁的沙比的处女作。影片第一个镜头,一个腿有残疾的男孩坐在轮椅上,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恐怖袭击新闻,另一个失去希望的男孩躺在床上瞪着天花板发呆。影片结束时,两个男主角一起朝着沙漠走去,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向他的同伴说:“希望仍在。”

  伊拉克年轻导演杰哈德的影片描述了一个孩子决心修好被人损坏的玩具房子的故事,寓意伊拉克人民重建国家的决心,独特的手法也受到一致好评。

  22岁的拉赫曼拍摄了一部关于两个被杀伊拉克记者的纪录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对伊拉克家庭的巨大消极影响。    申旭

  评论 07122711501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