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一跳也需要大智慧 ——谈即将上映的国产惊悚片的老毛病 周铭 |
| ||
|
贺岁档又一高潮元旦就要到来,记者了解到,1月份率先上映的两部电影《救我》和《错爱》都是惊悚片,看来观众在新年接受完《集结号》的炮火洗礼之后,马上将经历心脏承受力的考验。不过当记者看过试片之后,不得不事先“警告”一下观众:惊悚片纯属老套,如果吓人,实属巧合。国产惊悚片不惊悚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非常巧的是,《救我》和《错爱》正好代表了国内惊悚片的两个典型。 惊悚片=幻觉+噩梦? 因为国情和文化的不同,比较出格的画面和情节在国内都受到严格的控制,所以惊悚片不惊悚,恐怖片不恐怖一直是这些娱乐影片的通病之一。尽管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不甘心白白放着这么一个赚钱的类型样式不利用,想出很多方法来规避审查,但久而久之,这些方式变成一种公式,不仅容易被有经验的人一眼看穿,而且还有玩弄观众的嫌疑。幻觉和噩梦就是最常用手段之一,精神分裂成为最终解决的唯一办法。影片《救我》的故事就建筑在幻觉上:小宋佳扮演的研究生姜妍为了出国深造, 不得已献身导师,不料被未婚夫发现,她失手杀死了未婚夫,把尸首藏于家中,但总感觉有鬼魂飘荡……影片开始大张旗鼓地大玩音效、视效,想吓人一跳,把姜妍的遭遇放入充满悬疑的气氛中,并将其卷入谋杀和被陷害的假象中,若有似无地故意营造鬼魂出没的痕迹。事实上,经验丰富的观众早就意识到姜妍本身精神存在问题,很多细节在其他惊悚电影中早就出现过。如用一台摄像机监视她,录下一切行为就在张国荣遗作《异度空间》中出现过。而最终影片的结局也没有出人意料,进行精神病研究的姜妍本身就已经患有精神疾病,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她的幻觉而已。所有被用了不止一遍的模式化的细节堆砌已经完全无法给观众以意外,更别说“吓人一跳”的惊悚效果了。 “改良惊悚片”走擦边球 香港金牌鬼片导演彭氏兄弟的几部内地试水电影尝到失利之后,开始潜心研究内地惊悚片的拍摄方法,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惊悚片的拍摄方式,即混杂了其他类型片的“改良惊悚片”。在新片《错爱》中混杂了纯爱片,虽然不是全新尝试(陈可辛的《三更之回家》就是同类型),但创作显然不是很成功。爱情和惊悚两种元素并不太好兼容,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深爱着患了绝症的恩明,导演为了阐释一种极致的爱情,让男主角陷入一个极端的地步,即爱到疯狂,爱到连对爱人的尸体都不停止爱——片中余文乐与死尸亲热,任尸虫在身上乱爬,恩明癌症末期脱发、歇斯底里、吃自己的呕吐物等自然主义的展现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温馨的爱情,也不能达到惊悚的地步,而是走火入魔地走到了恶心的地步。 拍惊悚片还需多动脑 事实上,尽管每年都有数量不少的惊悚片和恐怖片涌现,但几乎没有一部算得上完全的成功之作。虽然这种类型片在好莱坞是最赚钱的小制作娱乐片种类之一,但小制作吸引观众更需要在前期的准备上下功夫,尤其是在故事和剧本方面要多动脑筋。创意是最重要的,拿现成的公式去套肯定不能成功。事实上,近年来成功的小制作惊悚片《惊变28天》《电锯惊魂》系列等无不以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取胜,吓人一跳也是需要大智慧的。 本报记者 周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