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杂技,两代人都曾推迟婚期 胡晓芒 曹刚 |
| ||
| ||
| ||
| ||
|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曹刚 文 戴珺,37岁,出身杂技世家,这两年在“ERA——时空之旅”里连轴转表演“晃板踢碗”;吴珊珊,28岁,旅行社职员。他下午上班深夜归家,她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 他睡得正香时,她已起床,出门前留给爱人轻轻一吻;她下班回家,迎候她的总是空荡荡的房间。 踩晃板的腿,逛不了马路 一个人的约会,吴珊珊早已习惯。 拉爱人逛街,她从不敢想,最近装修新房,总算“得逞”了一回。但逛了不到一个小时,戴珺叫苦不迭,走不动了。 同样一双腿,在摇晃的木板上,坚持近30年,稳稳当当。走下舞台,伤病缠身的他难熬痛楚。 要爱人接自己下班,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他不接我没关系,我去接他。”她记不清已看过多少场“时空之旅”,每次走进马戏城,她都选在晚上8时以后,那会儿戴珺的节目已经演完。 “他的表演,我看过一次,再不敢看第二次。”她受不了这份刺激——心爱的人在晃板上摇摆,单腿站立,一次次把碗踢向高空,从1只加到4只,稳稳落在头顶,发出轻响;但这声声轻响一次次剧烈震颤着她的心。 “小姐妹同情我,埋怨戴珺不陪我。”吴珊珊语气平和地说,“后来,她们去看他演出,都被感动了,回来劝我,‘他太不容易了,你原谅他吧’。” 恋爱纪念日,半夜吃火锅 2001年11月,两人相识。2002年的最后一天,吴珊珊从原单位辞职,茫然失落之时,拨通了戴珺的电话。两个互有好感的年轻人第一次牵手。 12月31日,从此成了他们的恋爱纪念日。“到这一天,总要安排节目庆祝一下。”吴珊珊看着戴珺,四目相接,爱意绵绵。他们的“节目”,简单得有些单调。庆祝只能从深夜开始,大多数餐厅已打烊,“只有小火锅店还开着,只好去那里吃羊肉。” 再过几天,是他们相恋5周年的日子。“今年我们想创新,不去火锅店了,在家里庆祝,点几根蜡烛、喝两杯红酒,也浪漫一回。” 父子同盼,家门绝学代代传 2005年9月,“时空之旅”首演,戴珺开始连轴转的生活。一年演出400场,只有除夕休息一天。他没有替补,轻伤不下火线。为表演万无一失,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从凌晨一两点到下午两三点,他每天睡12小时以上。 “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的口号迅速叫响申城,戴珺和吴珊珊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期却一拖再拖。 巧合的是,戴珺的父母也曾为了杂技拖延过婚期。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戴书成在上海“大世界”成名,到哈尔滨发展,初识东北姑娘王凤娥,同练双人走钢丝。 两人分立钢丝两头,相对而行,相遇,握手,错身,眨眼间交换方位。那轻轻一握,再没分开。1963年11月,他们喜结连理。婚期原定4月,连婚房都布置好了,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他们去沈阳汇报演出,于是只能延期。 戴珺6岁起练功,在晃板上长大。这条路,起初是父母帮他选的,后来他自己迷上了。“我们俩都没啥文化,就喜欢杂技,戴珺他爷爷和几个叔叔都练杂技,我们希望戴家的技术别在孩子这里断了。”王凤娥保留着纯正的北方口音。 不久的将来,二老会迎来第三代,他们笑说,不强求孙子练杂技,都听儿子儿媳的。“只要小孩是这块料,我愿意培养他。”戴珺说完,看了一眼吴珊珊。她笑着点点头,随后转身背对戴珺,用力地摇了摇头。她悄悄告诉记者:“小孩业余学杂技还行,能练练形体。但我坚决不同意他干这行,太辛苦了。” 喜事将近,筹备婚礼一人挑 今年9月,戴珺居然得空陪吴珊珊拍了一套婚纱照——因为设备维修,他破天荒地有了10天假期。 于是,如今吴珊珊独守空房时,多了一个寄托——翻翻相册,想念他的笑脸,幸福地发呆。不能发呆太久,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订酒店、礼服、婚庆布置、婚礼跟拍……老规矩,都得靠她一个人。 新房布置得差不多了,婚期将近,定在明年春天。采访当天,吴珊珊买回几张喜字,戴珺起床帮着一起贴。她莞尔一笑,说:“你再睡一会儿吧,晚上还要演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