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科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单—— 上海三位年轻科学家榜上有名 张炯强、鲁哲 |
| ||
|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董纯蕾 鲁哲 低调、谦虚,这是人们对科学家的惯有印象,也是今天上午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3位上海科学家给人的共同感受。新增院士名单一公布,记者便拨通了他们的电话,想第一时间倾听“当选感言”。结果,不是被婉拒,就是得到了一番“外交辞令”。 赵东元 与绝顶聪明者共舞 今天上午,44岁的赵东元得知当选消息,谦虚而淡然,“当选院士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说起研究领域,赵东元笑称:“我是个造孔之人。”他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上世纪90年代,赵东元相继成为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三个化学博士后。他多年从事介孔材料基础研究。 一种材料内部介孔的大小、距离及分子结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其应用,赵东元的工作就是控制、制造介孔的形貌,创造出高端技术需要的新材料。他利用三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结构导向剂,合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孔径的、高度有序、水热稳定性高的介孔分子筛SBA-15,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1998年,他落户复旦后,又相继创造了17种以复旦大学命名(FDU系列)的新型介孔分子筛结构。他被列为近十年100名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 现在,赵东元旗下有一支由20多位博士、博士后组成的队伍。“我和聪明绝顶的人在一起工作。”这是赵东元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又把它搬到了自己的实验室。 段树民 不善言词却很会科普 “还是像往常一样由所里安排吧,约好时间统一采访,稿子上的科学问题我可以帮忙把关。”上午10时许,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段树民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的祝贺,话不多,语调平和。“一时半会要我谈当选院士的感受,我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谈感受、说自己,49岁的段树民总显得有些拘谨。不过,介绍起科研成果来,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而且近年来随着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增加,科普能力也“水涨船高”。 人脑内的神经细胞包括两类: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前者占10%,后者占90%。两相比较,科学家们对神经元的研究比较多且透彻。曾先后在日本和美国做特别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的段树民,回国后一直专心致志地和脑神经系统内对人类更陌生的一类细胞——胶质细胞“打交道”。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元信息处理的机理,是段树民课题组近几年的研究重点。 在神经细胞的“信使大家族”中,有一类成员明明长着一副善于“沟通”的样子,却偏偏“沉默不语”。段树民课题组不仅揭开了这类神经元突触“沉默”的一种原因,而且找到了“打破沉默”的方法,而这可能关乎学习及记忆。该研究成果登上了去年5月的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euron》(神经元)的封面,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 张经 为人低调治学严谨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院张经教授今天当选中科院院士。上午,记者试图采访他,但被校方婉拒:张教授非常低调,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据校方介绍,49岁的张经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回国,在化学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同事们都说,张经治学严谨,在学术研究上成绩斐然。他建立了高浑浊河口中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和痕量元素的限制理论,发现了气源生源要素与边缘海中初级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发展了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收支模式。 在研究工作中,他要求所有的实验分析程序和技术方法与国际接轨,并经常在国际间不同实验室中互校研究方法,以保证数据准确、可靠。作为海洋科学家,张经教授十分重视野外现场资料的获得。每一次出海前,他要求研究人员反复论证和修改设计的内容。他常说的一句话:“研究经费都是纳税人的血汗,如果我们做不出好的研究成果,将对不起老百姓。”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张经教授经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对名利得失一向淡然处之。 评论 07122710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