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浦东18年与改革开放 慎海雄 季明 |
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那么,18年浦东开发开放决定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今天和未来。 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奇迹,从曾经是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名字,到让整个世界都耳熟能详,浦东仅仅用了18年。依靠上海和全国的支持,浦东实现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一座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国际新区屹立在东海之滨。 浦东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浦东的18年,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结晶。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在浦东开发开放迎来18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近日专程到浦东新区调研。俞正声指出,浦东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最大变化的地方,没有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敢闯敢试,围绕促进发展这个核心,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17年前邓小平同志在浦东开发之初发出的号召,正指引着浦东继续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把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改革攻坚 勇当排头兵 作为上海经济的“发动机”,18年来,浦东经济总量由1990年的60亿元飞跃至2007年的2751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浦东不断克服体制和机制的各种障碍,毫不动摇地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结果。 从开发之初西方大公司的犹豫观望,到1992年至1993年间浦东行政管理体制的第一轮摸索;从1995年的土地涨价问题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世纪之交浦东由项目开发走向功能开发的艰难转型,到2005年成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后的上下求索……每隔两三年就会遭遇到比较大的“发展瓶颈”,这几乎已成浦东的“摩尔定律”。但是,每次挑战的结果是浦东抓住了机遇。 浦东搭台 全国来试点 18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逐步迈向“深水区”的时刻,浦东开发开放被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启动;18年后,一个现代化新浦东的崛起,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跃上了新台阶。浦东这57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的是为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写上浓墨重彩一笔的历史使命;而这一笔,正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由全国人民共同绘就的。 从稻田中开始的创业充满艰辛,在此时最让浦东感到温暖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从1990年到1992年间,中央10多个部委和全国20多个省市纷纷投资浦东,200多个内资项目陆续兴土动工,带来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轮热潮。 如今,集聚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近5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成为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区港联动”后的外高桥保税区,区内进出口货物总量一半以上辐射长三角;许多国内企业在浦东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展谋篇布局;9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则将浦东作为向全国各地延伸投资的平台。 解放思想 迎接新辉煌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经过18年的开发建设,浦东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浦东能否胜任并且完成好新的历史阶段的使命,关键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世人惊讶的成绩,但浦东人却没有放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脚步,转型和创新如今已成为这块土地上最热的词汇。高楼林立的陆家嘴要向国际金融中心转型,创新企业数量众多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要向自主创新示范区转型,货物流量巨大的外高桥保税区要向世界贸易基地转型,外资制造企业云集的金桥出口加工区要向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转型……在转型和创新的涅槃中,浦东更加辉煌的明天在向我们走来!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季明 (据新华社上海4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