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一所心仪的中职校 吴野 |
|
“选中职就是选专业。”在中考升学指导中,这个说法十分流行。剔除其夸张成分,这句话还是在相当程度上说到点子上的。 中职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在中职校所学的专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社会职业、谋生行业和生存空间。学校只是四年(或三年)的学习生活场所,专业技能才是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终身受用的“能源”。当然,懂得了选专业的重要,不等于知道了如何选专业,许多人只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别人走,跟着热浪走。面对数百个专业,“满箩挑瓜,挑得眼花”。 看品牌 中职类学校在最近四五年里有了一个力度很大的整合过程,资源的优化效果非常显著,但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2008年的招生学校数会进一步收缩。整合,就是优胜劣汰。在数十年的生存发展竞争中,中职教育创造了不少知名品牌。按照通常的规律,品牌是社会大众的评判结果。所以,选择中职校,也要看品牌。社会声誉高的品牌,可靠性也高。学校品牌往往是和它的主打专业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中等艺术类专业的招生有三十余所学校,社会大众熟知或自然联想的,往往就是那么几所学校。看品牌是人们选择商品、选择服务时所养成的习惯,延伸到了选择报考学校上,两者间的基本道理都是相通与适用的。 看知识技能含量 中职校的专业门类齐全,为社会培养多规格、多品种的人才,因此专业之间差异性很大。同属技能型操作人才,学“数控技术”的与学“烹饪技术”的大不相同,学“表演艺术”的与学“IT技术”的也完全不一样。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能力越来越专一和明确,专业各有特点,不能简单分为好和不好。但是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的趋势看问题,在不牺牲本人兴趣爱好的条件下,选择知识与技能含量高,毕业后从事复杂劳动的专业,相对较为合适。 看就业状况 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同于基础教育,中职的学习和就业密不可分。“就业率”是国家考察评估职业教育学校的重要指标。国家一直强调职业学校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做好。家长、考生在选择中职升学志愿时,也应该考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率和就业去向两个方面。就业率是“量”,反映各学校毕业生第一时间走上工作岗位的百分比。就业去向是“质”,反映毕业生走向哪些行业、企业的情况,可以从中推想到就业单位的性质、工作环境、经济收入、远景期望。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重要的是要看清就业去向。 看继续发展 据统计,近几年中职毕业生不急于就业,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的比例约占40%。升学比例大于就业比例的专业有:国际商务、会计、商务外语、工艺美术、电子商务、美术设计、电子与信息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园林、现代物流、环境治理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图书信息管理、美术绘画、园艺等。最突出的是环境治理技术(37:299)、工艺美术(456:1667)。另一些专业则呈相反格局,直接就业远远高于继续升学,例如市政施工专业(311:3)、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202:44)、烹饪(806:77)、航空服务(361:45)。初中毕业生应按照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或选择升学比例高的专业,或选择直接就业比例高的专业。 看专业的独特性 或通用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有的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有的则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独特和通用无所谓孰优孰劣,犹如磁的两极,永远存在。独特性的专业往往是定向地为一定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例如护理专业,唯有医疗卫生单位需要,不太可能到其他行业谋职。通用性专业往往是为一定技能岗位培养专门人才,例如文秘、会计、机算机,各行各业各单位,都设有相应的岗位。独特性专业的优势在于就业方向明确,就业竞争群体较小,通用性专业的优势是就业范围广,不惧怕流动。 看个性适应 为选择升学志愿而考察专业,与对中职专业进行评价不是一回事。再客观、再精确的评价,也不能作为选择某一专业的最终理由。一个专业,即使就业前景再好,社会声誉再高,再有独特性或通用性,再有知识含量或继续深造机会,只要有一两点不适合本人的个性特点,就不应该作为升学的重点目标。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发挥个人才能智慧的巨大空间,其岗位也是一切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专业通用性强,就业范围也很广。但是,如果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缺乏交际能力,那么这个专业就不适合填报——不是专业不好,而是不适合你的个性特点。其次,考生还应当兼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让一个喜欢猫狗之类小动物的孩子去学兽医是顺理成章的事,让他去学汽车修理则未必高兴,尽管一个优秀的汽车修理师将会有丰厚的收入。 吴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