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深度报道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现代家居
 第B02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8年5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上海缘

尚长荣


  1951年,我跟随父亲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地点就在天蟾舞台。当时的天蟾舞台上下3层,可容纳3300多名观众,可算得东南亚最大的剧场。那时我才11岁,刚刚正式拜师学画脸,第一次看到那样大的剧场,不由深受震撼,而上海观众的热情懂行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父亲就告诉我:在北方唱红不算红,必须在上海红了才算全国的名角。那时我心里就埋下了对上海的仰慕之情。

  那时从北京到上海火车很慢,来一趟上海很不容易,上海陌生而别样的风情给了我强烈的感受。记得当时天蟾舞台后面一条街上满是小吃,什么鸭血粉丝汤、油煎臭豆腐,远远闻着就特别诱人,给人特别居家的感觉。可惜我父亲怕我吃坏了,一直没让我去尝一尝。当时怎么也想不到我的后半生会落户在温馨的上海。

  说起来,我后半生和上海的缘分缘起1984年6月。当时,上海电台、电视台的杨爱珍、周宝馨两位老大姐特地北上,将我和北京的张学津、李长春、叶少兰、孙毓敏等人请到上海,参加《星期戏曲广播会》第40期“著名中年京剧演员交流汇演”,与艾世菊、王梦云等上海同行在人民大舞台交流演出。我与王梦云合作的是《李逵探母》。在与上海京剧院二团班底的合作过程中,在与上海媒体的交往过程中,我被他们踏实敬业的作风、积极求新的热情深深感动,而这次演出,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感受到上海浓烈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难得,更是难忘。及至1987年,当我看到《曹操与杨修》的本子,很自然地,我没有选择正在服务的陕西京剧团,也没选择故土北京,想到的就是上海。其实当时除了王梦云、王家熙这两位王老师,我在上海根本没有熟人,但我觉得只有上海这块艺术创作的宝地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我抉择的正确。

  1992年1月,我正式加盟上海京剧院之后,《星戏会》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了专场,李炳淑、迟世恭、夏慧华、王梦云、李丽芳、马博敏、言兴朋等同行到场祝贺。之后,我和上海同行的交往越来越广泛深入,媒体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还多次到电台参加直播,和听众直接对话。

  回想起来,与上海京剧院20年的成功合作、我后半生艺术生涯的成绩,得感谢上海电台、电视台为我牵线。欣闻《星期戏曲广播会》25周年,提笔曰:“电波传情,弘扬中华民族艺术;廿五春秋,服务民众业绩斐然。” 为振兴我们的戏曲艺术,电台可做的工作很多,前景无量。

  如今我已六十有七,坚持每天游泳,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粗茶淡饭,身强体健,保持状态,多唱几年。

  明起刊登一组《古奥运艺术经典》。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