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业的一张老照片引出感人故事—— 寻找49年前的建设功臣 晏秋秋、章华平 |
|
一张49年前的老照片,引出了“寻找建设功臣”的动人故事。 1959年,“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会”召开。这个大会,又被称为全国的“群英会”。会后,出席大会的上海建筑业的代表们,留下了一张黑白合影照片。这张照片如今陈列在建工集团总部大楼4楼的“上海建筑施工历史展示厅”内。 资料不全找人不易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前,上海建工集团开展了“寻找当年建设功臣”活动。 “找到了功臣,一要上门慰问,感谢他们为建设上海所作的贡献;二要请他们来给青年建筑工人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建工集团董事长蒋志权说:“今年是世博建设的关键年,许多工地十分繁忙。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继承发扬当年的吃苦精神、突击精神。时代在变,精神是不变的。” 最近一个月,上海建工集团的相关部门,正积极“寻找功臣”。时隔多年,当年的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后来与华东建筑工程局合并,又于1988年改为上海建筑工程管理局,1994年再改制成为上海建工集团。体制一再变动,人事资料并不齐全。加上部分老同志退休后,变更了住址却没有与单位联系。 种种原因,使得“寻找功臣”活动,面临一些困难。 劳模身份基本确认 建工集团工会主席肖长松透露:“有一部分功臣,我们一直有联系,每年定期上门慰问。但有一些需要寻找。根据照片上1959年的日期,还有参与合影者都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代表的线索,我们通过人事部门,获得了当年劳模的名单。” 随后,工作人员又找出了建工集团于1999年编写的《建工的脊梁》一书。从这本书中,找到了12名1959年全国劳模的照片和相关事迹。将这12人的证件照,与“群英会”合影照片比对,基本确认了劳模们的身份。 考虑到照片上的其他同志,可能是1959年全国先进集体的代表以及前几年的劳动模范,建工集团邀请部分老同志看照片,又认出4位老劳模。 通过本报寻找功臣 目前,照片上除前排就坐的领导,以及大致能辨认的部分历年全国劳模外,尚有几人无法确认。此外,有一位名叫“吴松元”的劳模,与照片上的两人都有相像之处。 “算年龄的话,这些劳模如今应该是七八十岁,其中部分劳模去世了。”蒋志权说:“对已经找到的劳模,我们将会一一拜访,如果劳模们身体允许,将请他们来开讲座、开座谈会,把上海建设行业好的传统、好的精神传承下来。这些劳模为上海建设奉献了青春,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希望通过《新民晚报》,把未能确认的几位劳模找到。” 本报读者如能认出照片中的劳模,请拨打本报962288热线,或直接与建工集团68872778联系。 报料 08050110301 焦点故事 “第二排左三就是我!” ——听老劳模张连宝忆往事 “第二排左三就是我!” 坐在轮椅上,76岁的张连宝眼中闪着光芒。“当时我29岁,这是在我们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次‘群英会’后,局里专门请王开照相馆的摄影师照的。” “五一”前,记者随建工集团负责人前往崇明岛,看望1959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张连宝。因中风半身行动不便的张连宝,戴上妻子递去的老光眼镜,仔细看着这张老照片,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你看,第一排左三是机施公司的土专家,第三排右五是老二公司的混凝土工,绰号‘老绍兴’,叫赵国良,第三排左五是老二公司的孙国贞,那个女的是姚妹宝,第二排右一是区建筑房修公司的代表,第一排右一是朱副局长,解放前是法商电车公司的工会领导,第一排右二是砖瓦厂的党委书记,第三排左四是安装公司的,名字实在想不起来了……” 在回忆的思绪中,张连宝诉说着一件件往事,很有精神。 “1958年会战上钢一厂三转炉车间,工期非常紧,特别是混凝土屋架的产量一直上不去,领导很着急。最后把我们三建的混凝土小队调上去,下死命令,要求我们限时限额完成任务。” 张连宝当时担任小队长。经过分析,他感到产量上不去的原因,是按当时外国专家制定的施工工艺,必须先预埋好管子,才能工作。“照这样的工艺,就是没日没夜干,再快也只能生产4榀屋架。我就在改进作业方法上动脑筋。当时,要冲破外国专家定的施工工艺,并不是件轻松事,思想上压力很大。我经过计算和多次试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大胆提出屋架上下弦同时作业的办法,这样就使进度加快了,屋架的日产量一下子从一天4榀提高到了9榀,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 虽然记忆已有些模糊,但张连宝仍对当年“苦干加巧干”印象深刻。“我们当时年轻力壮,又会动脑筋。我们小队靠的就是苦干加巧干,不断创出施工速度的新纪录。” 焦点链接 部分老劳模事迹 沈国祯 男,1928年生,原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泥粉青年突击队队长。他带领小队先后创造、革新和推广新工具11件,其中6件是他自己创造的。 马长根 男,1896年生,原上海市机械施工公司技术员。1959年,他创造出桩架侧立斜吊的办法,确保了安全生产并减少了厂方损失。在上钢一厂缆桩施工中,他提出土法施工攻关方案,不仅提前完成施工任务,而且降低生产成本30%。此外,他将原来只能起吊10吨的桩架起重机改造成一套能起重40吨,高度36米的桩架起重机和铁人字把杆起重设备,为完成当时上海地区钢铁及重型机械厂房的吊装提供了保证。 吴松元 男,1919年生,原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501工区吊装工小队长。1959年,在建设闵行一条街的施工中,他创造出土法吊装“一条龙”方法,创日吊空心楼板245块的新纪录,与洋法吊装相比,为工区节约费用14392元。 朱生洪 男,1925年生,原上海建筑机械制造厂钳工。他找到了出次品的关键问题,并探索改进获得成功。在参加试制一种拌和机时,他运用磨车工小火石原理,自制了一台手推电动火石车,提高工效20倍。 本报记者 晏秋秋 通讯员 章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