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深度报道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现代家居
 第B02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8年5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岗位也有大舞台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军
鲁哲

  ■ 车间里,王军正检查生产设备 实习生 李擎天 摄

  人物小传:王军,宝钢股份宝钢分公司热轧厂首席机械设备点检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4月28日,王军荣获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颁奖会上,他激动地说:小岗位也有大舞台,创新是没有范围界限和身份限制的……

  勤问“为什么”

  1987年,王军从宝钢技校钳工班毕业,被分配到热轧厂2050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班工作。这是一个辅助岗位,有人说,这个活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做不出什么成绩。王军不这么想,虽然不能成为八级钳工,但也要做一名优秀的剪刃组装工。

  当时,2050热轧精整线正处于开工调试阶段,王军每天早早赶到现场,有活干活,没活的时候,就跟在外方专家后面,问这问那。同样装配剪刃,别人是外方专家怎么说就怎么干,可王军总要多问一声为什么。

  一次,作业线按计划更换剪刃后,发现钢板剪切质量不如人意,几次调整效果仍不理想。王军主动向作业长“请缨”,他并没有立即到机架上调整剪刃间隙,而先通过对讲机,了解当班生产的产品规格,然后轻松地在机架上调整了几个螺丝,就自信地对作业长说,好了。开机一试,钢板剪切质量果然达到了要求。作业长很惊喜,“你小子是怎么做到的?”王军道出“天机”:平时跟外方专家交流时,知道不同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他留心作了记录,像当天生产的薄规格产品,剪刃间隙应该比较小,只要将固定螺丝稍作调整就可以了。

  多问多思考,王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诞生了。新操作法既降低了剪刃更换的劳动强度,又缩短了停机时间,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干要用一个半小时,现在,一个人用半个小时就行了。

  靴底烤焦了

  2001年,王军转岗到精整机械设备作业区做设备点检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缘起于2050热轧薄板线的一个国产化科研攻关项目,当时,由于剪切线矫直机支承辊的密封性不够好,每次更换支承辊或添加油脂后,都会形成油污板,导致产品降级处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王军接手这项技术在中板及厚板线推广应用的科研攻关任务。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有一次,王军在实验室里工作到凌晨3时,倒在热水汀边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脚上工作靴的橡胶底被热水汀烤焦了。他盯着靴底凹陷部分看了半天,灵感涌现:油脂受压外溢,和靴子受热烤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找到防油压的密封圈。经过上百次的实验,近3年的努力,难关终于攻克。这项技术创新,产生了12项专利,形成6项技术秘密,近几年在宝钢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

  有个好妻子

  现在王军已拥有授权或受理的专利64件。为了技术创新,他付出了许多。读完大专读本科,从1996年到2004年,经过8年 “抗战”,王军取得了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文凭,系统掌握了机械设计制造原理与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他还广泛学习,英语、计算机、动态模拟仿真、电脑辅助设计等工具书,都被王军从书店“搬”到家里。

  为了解决一个难题,王军经常只睡两三个小时,过度疲劳使他咽喉发炎,成了医院打点滴的“常客”。

  为了支持王军学习,他的妻子承包了所有家务。为了节省王军的时间,2000年,他妻子将准备买房的钱,买了辆“普桑”,至今一家三口挤在一室户里。王军开着那辆“普桑”,每天往返于家、厂、学校以及培训中心,3年累计里程超过7万公里。

  本报记者 鲁哲

  评论 08050110401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