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区重建局宣布保护48栋骑楼,认定其中20栋“具有显著文物价值”—— 广州式骑楼,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于明山 文科 |
| ||
| ||
| ||
|
香港市区重建局最近宣布保护48栋广州式骑楼,据称保护1栋骑楼需要1亿港元。广州式骑楼不是香港法定古迹,为何要花巨资保护? 香港市区重建局愿意接受采访,但建议记者先去看看骑楼,并提供了分别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和2008年的图片。两张图片拍的都是湾仔地标“和昌大押”,不同之处是,“和昌大押”的邻居从骑楼变成了高楼大厦。 带着图片,记者开始了香港“广州式骑楼之旅”。 骑楼智慧被淡忘 在湾仔地铁站下车,一栋栋高楼大厦扑面而来,很压抑。 从前,湾仔密密麻麻都是骑楼,现在几乎已被拆完。洛克道111号是区内仅存的最古老骑楼。二楼的鸿发洋服经营了二十多年,裁缝师傅陈国鸿戴着老花镜,脚踩缝纫机,忙着缝制一条花布裙子。楼层很高,风从仅开着的大门和一扇窗户自然吹进来,屋内一点也不热。 儿女不在身边,陈师傅却不孤独,因为有露台下的野猫陪伴。下午1时许,陈师傅准备好猫食,敲打饭盆,锵锵两声,天井底部几只猫咪都往露台上看。 骑楼的天井和露台是十分人性化的设计,住户可以享受到清新空气和阳光,晾衣晒被不怕不美观,天井又是野猫的安乐窝。邻居们默契地轮流清扫露台、天井,野猫会捉老鼠,与人和平共处。 从鸿发洋服出来,遇上台风“浣熊”送来的瓢泼大雨。跑进石水渠街,骑楼把雨水挡住。骑楼蕴藏着老派粤商的智慧,也在此时闪现。店铺退后一两米,虽不如在街旁醒目,却退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在骑楼下躲雨不会一直站着,旁边有店就会进去看看,碰到中意的难免掏腰包;而买杯奶茶等雨停,也是行人店家皆大欢喜之事。 守望相助街坊情 走进深水埗,骑楼多了起来,骑楼下有酱油铺、花牌店、玩具店等传统老店。 这些店铺一般是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店铺与住宅是不同的空间,但在深水埗也随店主的生活而变。 刘成和酱园是百年老店,记者与梁老板聊天时,街坊都凑过来,说说自己对深水埗邻里关系的感受。 “你在深水埗随便走走,会发现店铺里有小朋友,也有老人家,一家大小都在看店。” “我隔壁茶叶铺的婆婆,会做最好吃的茶叶蛋请街坊吃。酱油铺的梁老板知道我们经济能力有限,不介意做小生意,让街坊用一两元钱便可买酱油回家。” “生意上互相依存,自己做不了的生意,都会介绍给邻居。见邻居来不及煮饭,会多放两条腊肠,多煮一份。” 这时,店里多出个男孩,他是对面杂货店老板的儿子,时常过来看电视。 “有时隔壁店铺的人要出去,我们都会帮忙看铺或照顾孩子。” 石水渠街上有天来了只小狗,大家因它爱在这里逗留便收留了它,叫它B仔。有人为它洗澡,有人负责喂食,有人提供住处……问大家怎样决定分工,答案是“唔知啊,我地就是这样有默契啦”。 这种默契,反映着街坊们守望相助的互信关系。 已搬离多年的街坊阿辉住进高楼,却不时回来谈天闲坐。他说,在石水渠可以享受到真挚情怀。新楼宇只是一道又一道的铁闸,无法知道隔壁是谁,更枉说聊天了。 上海街人人勤奋 大圆柱支撑着骑楼,几十年历史的老店、闪烁炫目的霓虹灯……好似电影画面,却在上海街真实地存在。上海街600号至626号,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物。 上海街上的人说,街上无论男女老少个个勤奋,许多创新小生意都在这里起家。 现代的朗豪坊对面,是传统的上海璇宫理发公司,店内有旧式烫发机、老旧的理发坐椅。在店门口,卖的是内地上个世纪的CD老片和粤曲VCD。 熊老板上世纪50年代初从上海移民来港,见街上没有理发店,便开起店铺。“以前生意很旺,男女老少都来理发,现在年长男客居多,其他人都去新式理发店了。” 是否想过翻新门面?熊老板笑了笑,“现在旧式理发店愈来愈少了。这店是我的心血,也是一种怀旧,做到撑不下去那天吧!” 佛具店、裙褂店、砧板厨具店……大多数传统店铺生意惨淡,难以维持,建材装饰店、时装店便取而代之。 不过,一些店铺至今不改本色,表现出草根的顽强。内衣店“鸡仔唛”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业,墙壁、柜台、橱窗都保留着当时的风格。店员说,现在很难找到这种店了,很多外国游客都特地来拍照。 曾经有花样年华 湾仔、深水埗、旺角、西营盘……记者走在高楼大厦背后,找寻一个又一个骑楼。大吊扇、痰盂、晾衣竿、又长又窄的楼梯……一切看似简陋又破旧,但可顺手拈来的,有老少街坊的关照守望,有店铺与店老板的乐天与自强,也有骑楼的建筑智慧和经济价值。 五六十年前,骑楼在香港随处可见,经历了香港经济起步、二次世界大战及内地难民潮涌入香港等几个历史时期,承载了香港人无法割舍的情怀。 有例为证,电影、电视剧中骑楼是常用的桥段。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与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在骑楼里演绎的隔着一道墙,若即若离,想爱又不敢爱的戏码,就让不少人有重新认识骑楼的冲动。 包租公、包租婆是香港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战后香港人口急剧增加,但建筑技术有限,房屋供应短缺,很多骑楼都被用作分租之用。通常分租的骑楼会由一个住客“包租”, 然后用木板将一层楼隔成不同房间,分租出去赚取利润。 但时至今日,幸存下来的骑楼,大部分已伤痕累累。更可惜的是,灰飞烟灭的除了见证历史的一栋栋骑楼,还有街道文化和社区网络。 有文物保护人士感叹,或许今后只有在电影和小说里,才能找寻到花样年华的骑楼。 新思维保护骑楼 保护48栋骑楼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虽然很忙碌,市建局执行董事谭小莹还是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谭小莹坦承市区重建既“伤身”又“伤心”,十分难做。虽然迄今已有数百亿资金投入重建工程,改善了破旧老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旧区重振带来了机遇;但把老建筑老街道近乎完全铲清,然后再招标卖地的“推土式”重建手法一直被质疑。目睹一座座旧建筑被拆掉,香港人突然爆发出一股集体力量,希望保护香港丰富的文物古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个新概念:“活化”有价值的古旧建筑。行政长官曾荫权更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希望市建局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扩大至战前楼宇。 谭女士说,市建局检讨了“市区重建策略”,明确减少重建比例,增加保护。市建局邀请骑楼保护研究经验丰富的马来西亚建筑师张建文提供专业意见,由督导委员会提供指导,很快完成了行动区范围内73栋广州式骑楼的调查。根据历史价值、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把广州式骑楼分为4大类别,决定保护48栋分别具有显著文物价值、具有高度文物价值、具有中度文物价值的骑楼。 谭女士介绍,48栋骑楼类别不同,保护方法也各异,20栋具有显著文物价值的骑楼将得到重点保护。保护过程可能会遇上挑战,但市建局会尽力与业主协商,寻求共识。如果达不成协议,将按现行的收购政策收购这20栋骑楼。 复修后新旧交融 谭女士不愿透露48栋骑楼的名单和保护模式,不过她建议记者看看“和昌大押”还有“蓝屋”,或许能从中看到骑楼保护的方向。 “和昌大押”建于1888年,原先由香港当铺大王罗肇唐持有。楼宇装饰十分考究,麻石支柱、砖砌墙和木制楼板极具战前建筑风格特色。一个大大的“押”字牌匾长年挂在外墙,成为湾仔地标。 市区重建局商业化保护之路,让历史文物添上新意义,复修“和昌大押”用了1500 万港元。复修要求很苛刻,外墙、露台、栏杆、室内拱门、大押招牌等尽量不做任何加工,就算多加颗钉子都要先申请。所有家具仍是旧式风貌,格调朴实。为与骑楼外貌相融合,复修时特地从内地购入一艘木制渔船,把一条条木方拆下,铺在室内墙壁上作装饰。 “和昌大押”矗立了120年,如今当铺变成餐厅,外貌却未变,依然有老香港的气质。铺面改造成售卖传统食品和古玩的生活用品店,楼上餐厅已经开业。坐在骑楼大露台上,两层巴士从身边开过,一面品尝传统西餐,一面缅怀老香港风情,让人很有感触。餐厅旺得很,虽然价格不菲,座位却已预订到3个月以后。 “蓝屋”的保护模式与“和昌大押”不同。“蓝屋”是典型的广州式骑楼,因外表被涂成蓝色而得名。如今“蓝屋”保存完好,楼里住着老住户,黄飞鸿徒弟始创的“林镇显医馆”仍在门诊,隔壁的铺面变成“湾仔民间生活馆”,整个“蓝屋”已成为主题旅游点。 为了让公众了解湾仔民间生活,湾仔街坊担任导游,背着扩音器,在石水渠街上走来走去,讲述蓝屋以及石水渠街的旧闻和趣事。跟着他们穿街过巷,可以探索湾仔的多元文化及生活面貌,年长一辈从中寻到逐渐遗忘的童年记忆,年轻人则在旧店旧楼中找出本土文化的怀旧情怀。 广州式骑楼 骑楼是香港上世纪初至60年代的主要建筑,这种设计始于广州,俗称 “广州式骑楼”。骑楼的特色在于骑楼和露台的设计,湾仔石水渠街 “蓝屋”是悬臂式挂在外墙上的铁骑楼,旺角荔枝角道“雷生春”的露台骑在行人道上。骑楼面向街道背靠后巷并排而列,两排骑楼便成为一个街区。 市区重建局 市建局是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的代表,最重要的职能是实地调查香港特区政府立项改建的地区,拿出实施报告。报告获批后,收购重建地区业权,并利用政府提供的滚动资金先期整合,通过公开拍卖或招标向私人发展商出售土地,与发展商联手开发土地。 本报驻深圳记者 于明山 特约撰稿 文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