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新都会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奥运读秒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上海人家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深度报道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读者俱乐部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8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字号何时大变身

程乃珊


  “鸿翔”告别了90年的“地盘”,实在惋惜,但也属意料之中。不要说今天的年轻人对其不感兴趣,早在60多年前我老妈那代时尚女性眼中,鸿翔已是她们妈妈一代的选择。鸿翔是典型的“公馆派”,即为那些衣着保守却讲究,特别注重身份象征的有钱太太而定位。

  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时尚小姐,更喜欢的去处,是静安寺路上(今南京西路)一些单间精致的Boutique。老妈回忆,那些Boutique多为欧洲犹太人开的,小小一只橱窗内只挂一套衣裙,最多再配一只手袋,再是一瓶经常调换的鲜花,典雅别致,从不会布置得琳琅满目如圣诞树。店堂里也不见有尺寸齐全的同一款式制服样一长列……坐镇店堂的通常是一位中年发福的洋太太,会听会讲上海话,却坚持一口英语以保持一份无声的矜贵,遇到熟客,就会端出喷银的托盘,请邀下午茶,顺便介绍一下新货。

  这样的Boutique整条静安寺路上不讲隔三差五,至少也是分布集中,不仅售时装,还有专售内衣手提包皮鞋等等,全是度身量体、设计新颖、限额生产。它们都另有自设工场。

  与“鸿翔”不远的今德义大楼底层,是赫赫有名的“绿屋夫人”,也是犹太人开的,专做晚装和西式时装。 “鸿翔”夹在这些时尚洋味十足的劲敌中,应该讲是有压力的。但老板颇有魄力,牢牢咬住自己定位。话说回来,“鸿翔”的大衣,是其强项——因为大衣更注重做工衣料质量而不必太时尚。说到名气, “鸿翔”始终还是上海滩第一块牌子。特别抗战胜利后大批内地涌来的接收大员夫人,就是直冲鸿翔,不大会去那些Boutique。不过此时那些Boutique的经营者大多已为外国老板的伙计所继承,外国老板进日本人集中营前都将店铺转给自己信得过的伙计,他们传承了洋老板的经营风格和客流,将这些店铺打理得有声有色。公私合营后,这些店铺合并成南京西路上一度赫赫有名的跃胜百货公司。

  同样的,鸿翔一些小学徒熬成大师傅,有了固定客源和资金,也纷纷另立门面。老板非但不阻止,反而积极入股资助他们,但要求店名一定要带个“鸿”字,可见企业年轻化也是他心头所想的,其中最有名的为“鸿霞”。

  要不是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制度,“鸿翔”怕早几十年就要走下坡路了:师傅青黄不接、设计无创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时髦女性,谁会去买“鸿翔”的衣服?倒是“鸿翔”的老师傅是抢手的。这些时髦女性会拿着从海外偷带入的时装画报,找那些老师傅干私活,效果比“鸿翔”那种大批量生产的大路货要好几百倍!市场经济以后,“鸿翔”老态更显突出。 

  回顾全球众多受追捧几代人的品牌,它们的特色是,首席设计师来自全球各地,每年都有其设计主题:波西米拉风、中国风、怀旧风……许多品牌都自傲地标出:Since 18××年甚至更早,但其青春活力四溢。

  可见,老字号要跟上时代,单凭装潢现代化,这如同整容拉皮,肯定是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血液的年轻化。

  而今,曾在南京路上引领老上海时尚的一哥,硕果仅存似只“蓝棠”和“博步”,它们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