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新都会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奥运读秒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上海人家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深度报道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读者俱乐部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4版: 上海人家   
本版新闻列表
2008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洋凯:一心要圆 “农场梦”

纪海鹰 朱全弟

  ■ 他们2岁的女儿也十分喜欢蔬菜,夫妻俩就拿蔬菜做女儿的启蒙教材
  ■ 包装蔬菜准备送去市场,是每天的开心时刻
  ■ “新生代菜农”讲科学,欧洋凯对蔬菜生长的每个阶段都认真跟踪
  ■ 妻子叶怡经常帮他在网上找最新的农业资料
  ■ 蔬菜总让欧洋凯爱不释手

  欧洋凯,31岁。1米85的个子,圆圆胖胖的脸上架一副眼镜。这位“新生代菜农”说,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拥有自己的农场。

  辞职到农村打拼

  1995年,欧洋凯高中毕业,报考当时的上海农学院。当年他在继光中学读书,是班上唯一报考农学院的学生。进了大学,他是园艺班的班长。如今全班20多个同窗都改行了,他是唯一坚守本行还在“务农”的人。工作期间,他又攻读了交大的硕士生课程。

  欧洋凯祖籍崇明,父亲欧锡礼年轻时当兵去了东北,他跟着到处辗转。最后父亲转业回到上海落户虹口。

  安了家,但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不能安定。大学毕业后,欧洋凯在超市做采购,一直做到采购经理。但他决定辞掉工作,为自己的“农场梦”到农村打拼。

  创业筹资欲卖房

  欧洋凯年轻,虽不免有些“莽撞”,但选择的大方向不错。这是他能够成为初具摸样的“农场主”的原因所在。

  创业需要钱,可欧洋凯的钱远远不够。要当“农场主”,要先有土地,心情迫切的他一急之下动了卖房子的念头,市场价200万的房产只标价180万。每个女人都不会同意这样的冒险,但拗不过欧洋凯的倔劲,在七宝中学当英语教师的妻子叶怡勉强答应了,办过户手续那天,心里不情愿的妻子没到场。倒是父亲老欧听说此事,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一见儿子面就说:“房子不能卖,谁都不能没有一个家。”

  在父亲的劝说和“压力”下,欧洋凯最后赔了5万元违约金,房子保住了。为了他的“农场梦”,父母拿出了平生的积蓄。

  想创一个新纪录

  说起妻子叶怡,欧洋凯脸上满是自豪——“她英语很好,经常帮我在网上找国外的最新农业资料,有时把我看中的东西翻译出来”。

  在家人支持下,欧洋凯的事业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现在他在青浦赵屯的有机草莓亩产值6万元,正准备在种草莓的间隙插种水果黄瓜和有机番茄,使一亩地产出增加到10万元。如果这个目标实现,那就创造了青浦农业生产的一个新纪录。

  欧洋凯已在上海青浦和奉贤拥有了1000亩土地。他这个新菜农不光钻研种菜,还钻研卖菜,他说在青浦就有练塘茭白、赵屯草莓、白鹤菌菇等好产品,缺的是好的营销机制。

  最近,他正通过“易果网”平台,走中高端销售之路,2008年的目标是发展1000名会员,争取在二三年内发展到3万以上会员,加盟易果网协作谈判,建立配送机制。他要让优质的农产品不愁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真正可持续地增加收入。他的理念是:只有让农民赚钱了,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纪海鹰 摄 朱全弟 文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