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世博·上海世界音乐周”给观众带来了什么? 斑斓音乐之旅 探寻文化之根 杨建国 |
|
当来自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畔的图瓦共和国恒哈图乐队,用“呼麦”的深沉歌声唱起图瓦人的沧桑历史时,上海音乐厅M立方内的观众,无不被这种带着忧伤的表演深深震撼。在“放歌世博·上海世界音乐周”举办前,许多年轻观众甚至还不知道图瓦这个民族,也不知道图瓦族与蒙古族的渊源,更不知道在新疆的喀纳斯湖畔,也有图瓦人唱着“呼麦”。在昨天结束的音乐周里,人们通过音乐了解了世界各地民族的人文渊源。 倾听生命呐喊 布隆迪的非洲木鼓在音乐厅的舞台上被敲响,震天的鼓声敲打着每个观众的心房。鼓声与舞蹈的尽情发挥,显然是黑人鼓手们发自心底的生命呐喊。在这个非洲内陆国家,击鼓是每个人从小就要学习的技艺,学会这种技艺并非为了长大成人后挣口饭吃,而是民族的习俗和融化在血液中的文化传统。 来自中国云南的普米族乐手们吹的口弦,同样也是从小跟着长辈们学会的,这种民间技艺是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普米人在村寨里聚会时的一种娱乐。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围聚一起用口弦对奏;妇女们背着孩子,串家走户时用口弦来表达忧愁或欢乐的情绪。而侗族大歌则是每个村寨的一项重要群体娱乐,每当节庆来临,聚集在鼓楼的人们自然而然地用这种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来倾诉自己的心情并祈祷庄稼有个好收成。 生活在城市里的观众,已经与这样的生活相隔得越来越远了。在音乐会上听着他们的乐声和歌声,大家从一开始的新鲜与好奇,渐渐进入了思索文化之根的理性境界。 感受悠远历史 拉起艾捷克、拨动卡龙、弹奏热瓦甫,随着乐声一起吟唱的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一种娱乐表演方式。当年,流行歌手罗林在草原深处采风时,沉浸在刀郎木卡姆的乐声中难以自拔,还为自己起了刀郎这个艺名。不过,刀郎木卡姆的歌声和乐声,到目前为止尚是毫无商业气息的民间艺术,也是联合国批准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吟唱着的乐手们,用相互之间的心灵感应进行配合,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从观众热情的掌声中可以感到,每个人都从音乐中读懂了乐手们的感情。这种来自于生活、发自于心底的情感,能让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产生共鸣。伊朗的香巴扎特乐团同样来自于一个偏僻的小城镇,这里曾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非洲人进行商贸交易的地方。香巴扎特乐团用古老而又独特的乐器和歌声,唱出的是千百年来在这个小镇上发生的文化碰撞;观众从伊朗风笛、中东鼓乐中感受到的是悠远的人类文化史。 洋溢情感张力 从陕西华阴老腔的张扬,到印尼加美兰乐团的绚丽,从恒哈图乐队的悲凉,到布隆迪鼓乐的刚猛,看惯了管弦乐团音乐会的上海乐迷,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音乐展演中,欣赏到的并非只是技巧高明、演奏完整的表演,而是踏上了斑斓的世界音乐之旅,经受心灵的洗涤和生命的震荡。当恒哈图乐队唱起图瓦人因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的战乱,部落几度迁徙的苦难经历时,粗犷而又无奈的歌声仍然极具魅力。刀郎木卡姆并不张扬的吟唱,洋溢着极大的情感张力;香巴扎特乐团音乐中的悠远和忧郁,似乎是在寻找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从一些“原生态”成长为世界音乐表演团队的现象来看,他们更多地是用音乐在思考,用现代人的观念在重新观察祖辈们创造的文化。这使得他们的音乐在城市的舞台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有人说“世界音乐产生于乡村,闪光在城市舞台”,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只是把村寨里的“原生态”音乐当作旅游产品搬到城市的舞台上,把这些包含着丰富习俗人情的民间艺术变成旅游广告,那就只会让这些宝贵的遗产变味。 本报记者 杨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