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新都会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奥运读秒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上海人家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深度报道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读者俱乐部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8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小滑稽”为何难成气候?
—— 议“笑星大赛”老将淹没新人的现象
俞亮鑫

  ■ 王汝刚

  正在沪上举办的《笑林大会——上海十大笑星大赛》首期播出后,收视率即超过9%,成为五一期间的收视冠军。但喜中有忧的是,与王汝刚、毛猛达、龚伯康等年过半百的“老滑稽”们相比,“小滑稽”们显然稚嫩,显得青黄不接,更难以成为日后的明星。今日具有明星相的“小滑稽”在哪里呢?

  老将甘当  垫脚石 

  说实话,功成名就的王汝刚、毛猛达、龚伯康等观众熟悉的滑稽明星,本应该是坐在评委席看年轻人比拼。然而,他们都一起上阵,目的就是为了让大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年已66岁的龚伯康对记者说,他这把年纪参赛,早已把名利置之度外,无非是为了扶植新人,带带他们。王汝刚也说,他参赛的目的是为了给年轻选手当人梯,当垫脚石。

  本报曾推  小滑稽 

  新“小滑稽”们在哪里?这让人想起了20年前王汝刚、毛猛达、林锡彪、沈荣海等8位“小滑稽”的脱颖而出。当年,由本报和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活动,使一批受到观众欢迎的“小滑稽”一夜成名。随后两三年,又推出了钱程、周立波、秦雷、胡晴云等一批“小小滑稽”。如今,近20年过去,这批“小滑稽”“小小滑稽”都已变成了“中滑稽”“老滑稽”了,然而,今天的“小滑稽”们却不成气候,具有明星相的更是难见踪影。

  难以成名  模仿秀 

  滑稽戏编剧梁定东说,当年推出8位“小滑稽”的是靠新作展播,8位“小滑稽”人人都有新作,如王汝刚的《头头是道》、毛猛达的《外国人学唱中国歌》、张小玲、许海俐这一女双档也推出了《南腔北调》。新人要靠新作推,没有新作,只会模仿,是无法成名的。名主持叶惠贤感慨地说,他曾担任过央视第一届相声大赛评委,当年的新人冯巩、刘伟就是带着他们的新作而一举成名的。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笑嘻嘻等包括“双字辈”,许多老一辈滑稽艺术家都是拥有创作能力的,不仅能说,而且会写。而这次《笑林大会》就缺乏这样的新人,能拿出原创新作的新人还没出现。

  忙于赚钱  活太多 

  严顺开说,滑稽表演吃老本吃煞人了,许多人都在走穴,连搞创作“买菜”的时间都没有了。龚伯康认为,出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些年轻人连基本功都没学好,就到处走穴,到处赚钱,连团里排戏都不去。担任评委的电视制片人屠耀麟说,他想办一档全部由新人主演的荧屏滑稽情景喜剧,但数来数去,生旦净末丑,能推的新人就是缺。他认为,现在缺乏新人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些年轻人只满足于混个脸熟,能赚钱就好,活儿太多,到处奔走,心态浮躁。

  新人淹没  双刃剑 

  试想,如果没有王汝刚等这批“老将”出马,赛场都剩下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选手,《笑林大会》的收视率还能过9%吗?大赛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关注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一些年轻选手却也担心,“老将”出马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大赛的关注度,但同样新人也有被“老将”的明星光环给淹没的危险。这真是一把双刃剑。

  记者认为,要推新人,大赛应在评选机制上区别“老将”和新人,否则“老将”虽有被淘汰的忧虑,但新人更有被淹没的苦恼。如真评实力,上海十大笑星的称号被“老将”们全部囊括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真的这样,这不仅是大赛的悲哀,也是上海滑稽界的悲哀。

  首席记者 俞亮鑫 评论 08050612101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