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灾区儿童赴俄罗斯疗养归来—— 脸色红润了,性格开朗了 魏忠杰 |
|
“与去俄罗斯疗养前相比,这些孩子晒黑了,脸色边红润了,性格变得开朗,显得特别阳光。一上飞机,大老远就主动打招呼,上来就是个拥抱。”国航航班乘务长洪艳对新华社记者这样形容从俄罗斯疗养归来的四川地震灾区儿童。 364名四川地震灾区儿童5日下午结束了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为期20天的疗养,搭乘国航包机回到成都。曾经送这些孩子赴俄疗养的国航乘务员是首批见证他们疗养效果的人。 这批孩子中,有地震孤儿,也有从废墟下救出来的幸存者。经过20天的疗养,不仅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性格也更加开朗活泼。良好的疗养效果归功于“海洋”儿童中心的精心安排。 吃饭是难题 “海洋”儿童中心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儿童康复机构之一。如何让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吃得舒服,是“海洋”儿童中心负责人最发愁的事情。中心主任维塔里·马尔佐耶夫说,四川孩子喜欢吃米饭和辣椒,因此保证他们能够吃到这两样东西是儿童中心在饮食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儿童中心厨师们不太会做米饭,也没有足够大的灶具给那么多人做米饭。为此,马尔佐耶夫特意打电话求助他在哈尔滨的中国朋友。马尔佐耶夫的朋友立即购买了合适的灶具,并花了高出灶具价钱数倍的费用将其运抵“海洋”儿童中心。 让不让孩子们吃辣椒更是个难题。据了解,由于担心儿童肠胃受辣椒刺激,俄卫生部门不允许儿童疗养机构为孩子提供辣椒。儿童中心教育处长马尔佐耶娃说:“不允许孩子们吃辣,这是公共饮食的特点”。 但四川孩子从小就习惯吃辣,如果连续20天不吃辣,他们的胃口就会受到影响。综合各方面考虑,儿童中心最后同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们每天吃上辣椒。 为保证孩子们的好胃口,儿童中心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大米粥、玉米粥和煮鸡蛋,早餐桌上还几乎天天有四川榨菜。为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儿童中心每天除了为孩子们提供正常的一日三餐外,午饭与晚饭之间还配有面包等加餐,晚上睡前1个多小时还能吃到冰激凌和水果沙拉。此外,儿童中心食堂还加大了水果供应量。 “海洋”儿童中心医院主治医师格罗然金在孩子们疗养结束前告诉记者,20天疗养结束后,364名疗养学生的体重平均增加近2公斤,339名学生体重增加,占疗养总人数的93%。3名学生体重增加4公斤以上。 交流无障碍 根据疗养计划,中国学生来到“海洋”儿童中心之后,从8时起床到22时30分睡觉都有中心辅导员的陪伴。辅导员带孩子们上音乐课、参加兴趣小组、体育或户外活动以及集体活动。可以说,辅导员与孩子们是朝夕相处。 为了让辅导老师与孩子们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儿童中心从滨海边疆区、赤塔州和犹太自治州的高等院校请来了40名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大学生担任翻译工作。马尔佐耶娃说,为了让这些大学生能够胜任翻译工作,在中国孩子到来之前,儿童中心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了培训,让他们了解儿童中心的特点、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和中心的教学方法。 儿童中心还让翻译们将中心所有场所、说明、规则和要求都翻译成汉语,并张贴在相应的地方。每间教室、活动室、餐厅和影视厅门口都有汉语名称,食堂里直饮水、洗手、发放擦手湿毛巾和回收餐具的地方都有明确的汉语标示,活动室墙壁上张贴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及一些温馨提示也都有相应的汉语译文,就连公用电话旁也有如何往中国拨打电话的汉语提示。另外,儿童中心各工作人员、辅导员、厨师以及医护人员的胸牌上都标有汉语名字。 孩子们来到“海洋”儿童中心后,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此外,儿童中心每天下午都安排孩子们学习外语,中国孩子学俄语,俄罗斯孩子学汉语。来自四川绵竹的袁利说:“我学会几句俄语后,就能和俄罗斯小朋友直接打招呼了,我特别高兴。” 马尔佐耶娃说,“中俄儿童通过学习对方语言可以达到直接交流的目的。”她说,孩子们刚来时,不管是与辅导员还是与俄罗斯小朋友交流,都需要翻译帮忙。几天后,辅导员用俄语说些什么,孩子们不用翻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的理解力让我吃惊。”马尔佐耶娃说。 课程满当当 疗养期结束前,各位辅导员让同学们给“海洋”儿童中心提意见,一名来自四川绵竹的同学说:“这儿的课程太紧了,一节接着一节。” 根据“海洋”儿童中心的安排,孩子们每天早晨8时起床,9时吃早饭,10时上音乐课,11时到兴趣小组做手工,12时到户外做体育游戏,13时吃午饭,14时一刻上俄语课,15时做户外游戏,16时半到海边散步,18时打扫卫生,19时吃晚饭,20时集体活动,21时加餐,22时洗漱,半小时后就寝。 其实,把时间安排得如此紧凑,正是“海洋”儿童中心的特殊考虑。马尔佐耶娃说:“这些孩子都经历了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如果把他们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孩子们就没时间回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 同时,孩子们能够通过参加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课陶冶情操;通过参加造帆船模型、做手工面具、理发、捏陶泥玩具等13门手工课程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游泳、滑冰和球类运动增强体质。 孩子们一般都对好几门手工课感兴趣,但受时间限制,他们每人只能选择其中一门。来自四川安昌小学的温丹同学说:“我在这儿学会了用纸板做面具,回去后我要教我的同学做面具。其实,我也挺喜欢做布娃娃,可惜只让上一门手工课。” 提到舞蹈,无论女孩子还是男孩子都很喜欢。在“海洋”儿童中心,孩子们每次在礼堂或喷泉广场与俄罗斯小朋友联谊时,都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感受。初到时的拘谨早已不再,只要听到音乐响起、看到带队老师的领舞,孩子们就会主动站起来。热烈的场面、欢快的节奏也许会让他们忘记一切不开心的事情。 小班上课好 陪同孩子们一起来“海洋”儿童中心疗养的还有来自中国教学一线的老师。老师们在此期间也学到了不少俄罗斯的教学经验。来自什邡市洛水中学的老师代永全说,在俄式教学模式中,小班制最值得借鉴。“海洋”儿童中心每班学生仅20名左右,配备3个辅导员1个翻译。上课时,每个孩子的表现机会均等,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在儿童中心各教室、兴趣小组活动室,都展示着学生们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营造温馨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老师们很少给孩子制定硬性指标。以手工课为例,老师们一般不对作品时间和数量作出规定,而是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天性,达到真正放松心情的目的。许多中国老师还对俄罗斯老师们的激情深有感触,他们每次带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或跳舞时,都会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环境,使孩子们充分享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在内心深处得到放松。 文 / 魏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