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为中国夺得首金 国外媒体记者盛赞奥运筹备工作 华心怡 |
五湖四海,地球一家。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北京,我们走到一起来。 中国微笑最美 小个子的帕特里克·西芒戈,戴着一顶印着“北京奥运2008”的鸭舌帽。在马拉维媒体参观团一行几十人中,他并不起眼。 西芒戈是马拉维国家广播电台的记者。“你知道我们国家吗?”看得出来,他是个热情的小伙子,“马拉维是非洲国家。一边连着赞比亚,另一边是坦桑尼亚。”西芒戈的英语虽然有口音,却很流利,“英语是我们的官方语言,来到北京,派上了大用处。我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报道奥运会。”他们的第一站,选择了主新闻中心。“这里太壮观了。感觉所有设施都是亮闪闪的。” 一日参观的行程,除了主新闻中心,还包括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我想我这辈子也不会见到比这些更漂亮的体育场所了。”西芒戈与他的同仁们,将在北京逗留10天。问西芒戈关于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不是高楼,也非古韵,他很肯定地说道:“中国人的微笑,最美丽!” 飞翔世界 只写明星,只做焦点,与美联社、路透社在同一隅,《纽约时报》一行32人,准备在北京奥运大展拳脚。 前一天晚上,杰森和他的同事工作至凌晨2时。“这很平常,在北京我们人人都做好了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准备。”努力工作,努力享乐,在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为了让雇员们加足马力玩命工作,《纽约时报》开出筹码,“我们每个来北京的人,在三星期工作后都可以得到三个星期的假期,这可是大家的动力。”刘翔是《纽约时报》的报道重点。“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我们会做几篇他的专题:飞翔整个世界。在美国,他也是大明星。”杰森说。 北京太大了 新北京,新奥运。对于鲍勃来说,他需要用镜头记载历史,“如今要找旧的东西,我只能去古玩市场了。”鲍勃是美联社的摄影记者。他4个月前便来到中国做准备。 从前门,到大兴,鲍勃跑遍整个北京城。“我的家乡是波士顿旁的一个小镇,和那里甚至纽约相比,北京简直太巨大了。天天都有新变化。”美联社在本次奥运会期间从全世界各个分社抽调最强人手,人数之众在国外通讯社中排在首位,总数有600多人。“北京奥运一切都准备好了,这座城市已经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 特派记者 华心怡 (本报北京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