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百年奥运梦开始的地方 本报记者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安德森图书馆获取第一手史料 沈月明 |
| ||
| ||
|
都说中国百年奥运梦,那梦开始在何方? 梦圆之时,回答这个问题变得愈发迫切。 最通常的说法是,一本出版于1908年下半年的《天津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提出三个问题: ■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位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去奥运会? ■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成绩优秀的运动队去奥运会? ■ 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到北京来举行奥运会? 也有报告称,教育家张伯苓曾在1907年10月发表过一个中国要跻身奥运会的演说。 但似乎谁都没见过这本杂志,谁也不清楚张伯苓讲了什么。一切就像一个传说。 今天,圆梦时刻,我们终于追寻到了那梦开始的地方。
安德森图书馆的希望 追溯中国百年奥运梦的起点,是上海传来的一条简单的新闻线索——那本刊登三句奥运口号的《天津青年》,在洛杉矶的一个图书馆里。 来到洛杉矶市立公共图书馆,国际部馆员在内部网上为记者检索所有中国书目,对象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期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等加州主要图书馆。但即便以中国近现代图书收藏闻名于世的胡佛图书馆,也没有《天津青年》的影子。 迷茫之际,在加拿大多伦多工作的图书馆专业人士孔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安德森图书馆藏有北美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YMCA)的档案专集。而《天津青年》正是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刊。但在YMCA目录网页上,并没有《天津青年》这一条目。希望陡然又变得渺茫。 怀着一丝希望,记者给明尼苏达大学东亚图书馆研究员陈肃发出了一封询问信。第二天陈肃就打来电话:安德森图书馆确实有《天津青年》杂志。而且有心的陈肃已经对三句奥运口号的提出过程作了考证。在电子邮件所附的调查报告中,她以详细的史料推断天津青年会干事、美国人饶柏森是三句奥运口号的始创者,年代约在1908年前后。20世纪初,饶柏森携手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等中国教育界开明人士,在天津、上海等地的中小学推广现代体育课程、传播体育精神,为中国体育教育的启蒙作出了显著贡献。 几乎同时,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美籍客座研究员,美国的苏珊·布勒耐尔博士也在电子邮件中确认了安德森图书馆藏有《天津青年》这一事实,并且她也认为饶柏森是这三句口号的提出者。奇怪的是,两人都没有提到那本1908年版的《天津青年》。 中国的奥运梦想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吗?那本刊载三句奥运口号的《天津青年》到底在哪里? 7月下旬,记者飞赴密西西比河畔的明尼苏达大学,试图寻找确切的答案。 饶氏口号的弦外之音 走进红色外墙的安德森图书馆,YMCA档案员达格玛·盖兹女士热情欢迎记者的到来。在一间阅读室里,记者终于看到了国人追索已久的《天津青年》杂志。 创刊于1906年的《天津青年》是一本双语周刊。轻轻一翻发黄的纸张,碎屑直往下掉。中国人百年前的奥运梦想是否就书写在其中呢? 然而,翻遍所有馆藏《天津青年》,并未见载有三句奥运口号的那一期。达格玛说,YMCA档案1999年从纽约移至这里时曾发生过遗失,其中很可能包括那一期《天津青年》。 真是令人绝望的消息。无奈之下,记者着手考证陈肃和苏珊博士的论点。循着陈肃的标注,在YMCA《1908-1909年度报告》(英文)中找到了一段百年前墨迹漫浸的文字: “这一年中,我们倡导了若干年的口号已经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何时中国能派出一个优胜的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竞赛? 何时中国能派出一支优胜的运动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 何时能邀集万国运动员在中国举行一次奥林匹克竞赛?” 这段文字出现在1909年9月饶柏森写给纽约总部的年度报告中,这是目前发现的三句奥运口号最早的文献记载。 但更让记者振奋的是饶柏森写于1908年9月的年度报告中的一段话: “今年的一大特点是一场以‘中国什么时候能在奥运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优胜的队伍?什么时候能邀约奥运会来到中国?’为口号的推广运动拉开了帷幕。这些问题曾经出现在各种公开活动中,也曾经由许多官员和教育界人士屡屡提出,如今开始影响至其他省份。” 第二句话清楚表明,在1907年10月至1908年9月间甚至更早,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严肃提出中国的奥运梦想。这三句“饶氏口号”的雏形,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其中第一句中“win a place”(赢得一席之地)的用法,达格玛表示并非英语的习惯。而百年前遥望奥林匹克的中国人,说出这句话实在是太自然了。 我们可以肯定清末国人最先提出了中国的奥运梦想,但正如陈肃和苏珊的研究,是具有现代宣传知识的饶柏森,提炼、定型并推广了三句奥运口号。 如此,那本“遗失”的《天津青年》杂志已不再重要。但我们还能找到中国人在饶柏森之前梦想奥运的文字记录吗? 留美博士的珍贵记录 《天津青年》中文部分几乎全是宣教文章,似乎没有刊登一篇中文演讲稿的可能。此时,达格玛送来了一本后来被证明为极其重要的文献——中国留美学生、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Chih-Kang Wu的论文。 这篇英文论文完成于1956年,题目为《YMCA对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Chih-Kang Wu以十分严谨的治学态度,早在50多年前就精确记录了中国人的奥运历程。 这篇论文首先解开了那个困扰已久的谜团——那本被 认为刊登了三句奥运口号的1908年版《天津青年》杂志其实并不存在。 吴博士可能是唯一完整阅读过早期《天津青年》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奥运启蒙过程作了专题论述。 最让人惊喜的是,吴博士的论文完整收录了描述张伯苓那个著名演讲的文章。此文刊登于1907年10月26日的《天津青年》上。 吴博士引用的文章是一则英文通讯。此文生动记录了1907年10月24日第五届天津校际运动会颁奖典礼的盛况。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那个“激动人心”的演说—— “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初期奥林匹克运动的若干举办地,称在沉寂多个世纪后复兴的奥运会,如今已被赋予无与伦比的魅力。 张先生继而指出,在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一些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欧洲运动员连丝毫的胜机都没有。然后他对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创造佳绩的可能性提出了看法。他相信中国人是世界上运动天赋最好的民族之一,但十分需要从科学的指导中获取更大的力量。 演讲者最后提到正计划从美国引进一位奥运会冠军前来中国指导,他对此极力赞成。” 吴博士在论文中明确指出张伯苓是中国论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人,并赞道:张伯苓真是一位伟大的、目光长远的教育家。 至此,我们可以为中国百年奥运梦源起描绘一条清晰的脉络—— 1906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强国心切的清末同胞开始谈论中国的奥运梦想,包括举办奥运会。其中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1907年10月24日的公开演讲为标志。1908至1909年间,天津青年会饶柏森等推广三句问题式奥运口号,中国最初的奥运梦想,由此变得更加清晰。 梦开始了就不曾放弃 从1913年不懂比赛规则的运动员出征菲律宾远东奥运会,到1922年王正廷当选无兵无卒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从1928年罗忠诒、宋如海代表中国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观礼,到1932年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孤独地奔跑。中国人奥运之路的每一步,都那么窘迫、艰辛。 直到1984年又一届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一声枪响收获中国人第一块奥运金牌,也打响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最后冲刺的发令枪。 今天,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辉煌开幕。张伯苓的梦想、王正廷的梦想、刘长春的梦想,所有中国人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 此刻回溯中华民族百年奥运征程,一个曾被称作“东亚病夫”的民族,怎能不感慨、欣慰! (本文采写得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的帮助,特表谢意) 本报驻美记者 沈月明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