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2版:新民环球·健康/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7版:现代家居
 第B18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9版:数据
 第B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1版:新智
 第B2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电
 第B24版:e生活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者,永远不会老

书 同


  俄国的社会主义时代虽然拢共不过八十多年,但在人类发展史上却绝对是个奇迹,农奴制消灭了,产业工人当家作主了,“人民”不仅作为概念而存在,而且成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无疑,这个奇迹的诞生离不开列宁,离不开与列宁并肩战斗的一批思想家、革命家。如果还要加上一批革命事业的先驱,显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果戈理乃至托尔斯泰,都应该榜上有名。

  我没有读过俄国历史,所以无法将话题说得更深入。今年这个夏天,炎热来得不算早却很猛烈。过度的高温使人无法进行户外活动,因此,我就躺在床上,一章一章地读《赫尔岑自传》。那是切切实实的“读”,因为,不仅我自己在听,身旁还躺着一个“纳塔丽娅”。读着读着,竟然大言不惭地以赫尔岑自居,心情随着他的命运而波动,心胸伴着他的思想而起伏,好像这不是赫尔岑的自传,而是我自己的成长史。

  作为大地主的儿子,锦衣玉食,七岁前,从来没有自己单独下过楼,每次下楼都是保姆搀扶着,直到十二岁,都是由佣人帮助洗澡,而且直到莫斯科大学时代,甚至大学毕业后被判流放的岁月,也都有仆人相陪。单由这方面看,赫尔岑与一般大地主的“狗崽子”,似乎没有任何两样。但是,赫尔岑之所以是赫尔岑,正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他的所有与众不同,加起来就是一个东西。这东西无形,有点让人琢磨不定,却无处不在,不仅作为地主老爷的父亲、姑妈、伯父能感觉到,家中几十个女佣、男仆也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尤其当这种“东西”流播到社会,无论是校园,还是流放地,不论是麻雀山,还是省政府,不仅让那些具备同样品质的年轻人欢呼雀跃,紧紧地走在了一起,而且令高高在上的皇帝,大权在握的检察官、宪兵司令,无不为之感到头疼,急于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东西不妨称之为“赫尔岑思想”,或者“民主主义精神”。沙皇政权被颠覆在它脚下,宪兵警察的特务政治最终被其击毁,而农奴制,这个人世间最无道理可言的霸道制度,也终于在十九世纪中叶慢慢走向灭亡。

  谁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有几人面对强权可以说“不”?又有谁经历一次又一次流放而能矢志不渝?又有几人对于“从来如此”敢于发出愤怒的吼声?这些,赫尔岑都做到了。正是这个在沙皇专制和宪兵特务政治无情打压下而愈挫愈勇的人,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了俄罗斯。

  思想者,永远不会老!

  写《往事与回想》的时候,赫尔岑已经四十岁,生理年龄已经不怎么年轻。但通过对那些发生在青春岁月的一桩桩往事的回叙,特别是一桩桩令人哭笑不得的宪兵政治的荒谬行径,读起来,实在是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而正是这样的愤怒元素,保持了一个人永远的年轻。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