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幸事 王为松 |
我读高中的时候,能够约上一两个志趣相投的同学,跑一个下午的福州路书店,真是件很满足的事情。那时候,从河南路的科技书店,到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再到山东路拐角二楼的外文书店,最后到上海书店,大包小袋,满手灰尘,走出书店方觉腿酸,整个下午没喝一口水,但心里却是分外的充实。无论手里提着多大多重的包袋,总是一路兴奋地走到两条马路之外去等电车,到静安寺再转车回家。 去上海书店最刺激也最紧张的就是二楼上去后右手边的库房。刺激,是因为有好多外面架子上见不到的书,据说这些书先内部供应,再清理后陆续上架,“内部供应”这四个字对当时的高中生来说,本身就是很刺激的词组。紧张,是因为我们当时还太小,会被工作人员毫不客气地赶出来:“小孩子,出去!”所以,我们先要探头看看,那个最凶的人今天在不在。 在我当时买过的那些书里,现在还记得比较清楚的,大约也就是在20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自己从华师大骑车到福州路,买了一套《王国维遗书》,12册60元,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又骑回师大。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当年我们一个月的伙食费好像是十八元,一块大排三四毛钱。 刚开始工作的头两年,经常在星期天跟着陈子善老师逛旧书店。早上七点钟就到了文庙门外,一般九点过后,我们就往福州路方向移动了。那时候南京东路的学术书苑、福州路的上海书店是“必答题”,前者是去买新书,后者是去淘旧书。其他的书店就是“选答题”了,时间不够,或者手里的书已经够沉了,那就不再去看了。 2004年底,我调到上海书店出版社工作,对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印象是“社小书大”。你看,《申报》400册,《民国丛书》500册,小一点的,像《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中国现代文学参考资料丛书》,也是至少几十册的规模,每一个项目都是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的文献资料宝库,本身还具有可以再度开发的价值。这也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出书特色,注重文献史料的挖掘整理和积累传承,所以,不论你的立场是左中右,也不论你的身份是儒道佛,你要做学术研究,就需要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赵家璧先生的“书比人长寿”这句话,用在上海书店我想是恰切的。 2003年我在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工作的时候,就曾两次经手上海书店出版社要求重启《申报索引》项目的请示报告,约略地知道这项工程的经过与意义。也巧,到上海书店出版社工作后不久,正好上海文化基金会登报公开征集可资助的项目,我们向集团专题汇报后,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申报索引》30卷的出版由此得到了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为它的跨越20年顺利出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一个编辑,我有幸和一些具有文化积累的大工程大项目沾上点边,也是做出版的幸运。 作为一个出版人,我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工作快四年了,作为一个读者,我与上海书店的关系少算也已经满20年了,而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第二个20年,第三个20年,如果我能够活那么久的话。但即使再久,也抵不上一本真正的好书在人间流传的寿命。 好书,永远比人长寿。这也是出版人最可自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