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2版:新民环球·健康/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7版:现代家居
 第B18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9版:数据
 第B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1版:新智
 第B2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电
 第B24版:e生活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养育之恩儿女何以为报
——“感恩节”的冷思考
王胜先 朱薇


  11月27日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日前在重庆举行的2008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论坛上,“感恩冷漠”成为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广东等地众多专家热议的话题,自古崇尚感恩的中国人,该如何传承感恩的美德?

  强制探母

  难以召回亲情

  重庆市南川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近日在对一名88岁的老婆婆身份进行查证时,却发生了一件“离奇”事——老婆婆刚被送进救助站,而她的儿子张成友却在1个小时前,拿着救助站提供的免费乘车凭证回家了。当老婆婆被告知自己的儿子已经回家时,她流着眼泪说:“没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会这么狠心,就这样把我抛弃了!”

  天津和平区80岁老人刘英膝下有4儿1女,却要通过法院强制让儿女们轮流到家中探望和照料,赢了官司的刘大娘至今难以召回亲情。

  与此同时,与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感恩”相似,河南省慈善总会提出要与接受捐赠的贫困大学生签订“道德协议”,提醒和鼓励受捐赠者毕业后,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回报社会。

  对此,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感恩需要发自内心,用协议“绑架”的感恩会令授受双方皆不快乐。当“感恩”需要外力驱使时,已背离了感恩的基本精神。

  懂得感恩

  才能收获幸福

  广东省曾对2000个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54%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或者不知道什么是感动。一次以《你为什么而感动》为题的征文,南京一个中学生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只有学习好,压倒别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社会不需要感动和感恩。”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认为,社会感恩氛围缺乏,深层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时期,过分强调竞争,包括不诚信甚至欺诈现象的存在,让人产生不良人生观,何谈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2008年是值得感恩的一年。”孙元明认为,雨雪冰冻灾害袭来时,几十万名乘客滞留广州火车站,那4名累得站着就睡着的战士,让所有旅客心存感激;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谭千秋老师抛开个人生死,用身体保护了自己的学生;女民警蒋晓娟放下自己6个月的孩子,为10多个灾区婴儿哺乳……他们的举动撼天动地、恩重如山。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人,每个人也都要靠别人的呵护,要想自己幸福,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付出去感谢他人,回报社会。

  新华社记者 王胜先 朱薇

  (据新华社重庆11月27日专电)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