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养育之恩儿女何以为报 ——“感恩节”的冷思考 王胜先 朱薇 |
11月27日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日前在重庆举行的2008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论坛上,“感恩冷漠”成为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广东等地众多专家热议的话题,自古崇尚感恩的中国人,该如何传承感恩的美德? 强制探母 难以召回亲情 重庆市南川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近日在对一名88岁的老婆婆身份进行查证时,却发生了一件“离奇”事——老婆婆刚被送进救助站,而她的儿子张成友却在1个小时前,拿着救助站提供的免费乘车凭证回家了。当老婆婆被告知自己的儿子已经回家时,她流着眼泪说:“没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会这么狠心,就这样把我抛弃了!” 天津和平区80岁老人刘英膝下有4儿1女,却要通过法院强制让儿女们轮流到家中探望和照料,赢了官司的刘大娘至今难以召回亲情。 与此同时,与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感恩”相似,河南省慈善总会提出要与接受捐赠的贫困大学生签订“道德协议”,提醒和鼓励受捐赠者毕业后,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回报社会。 对此,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感恩需要发自内心,用协议“绑架”的感恩会令授受双方皆不快乐。当“感恩”需要外力驱使时,已背离了感恩的基本精神。 懂得感恩 才能收获幸福 广东省曾对2000个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54%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或者不知道什么是感动。一次以《你为什么而感动》为题的征文,南京一个中学生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只有学习好,压倒别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社会不需要感动和感恩。”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认为,社会感恩氛围缺乏,深层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时期,过分强调竞争,包括不诚信甚至欺诈现象的存在,让人产生不良人生观,何谈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2008年是值得感恩的一年。”孙元明认为,雨雪冰冻灾害袭来时,几十万名乘客滞留广州火车站,那4名累得站着就睡着的战士,让所有旅客心存感激;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谭千秋老师抛开个人生死,用身体保护了自己的学生;女民警蒋晓娟放下自己6个月的孩子,为10多个灾区婴儿哺乳……他们的举动撼天动地、恩重如山。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人,每个人也都要靠别人的呵护,要想自己幸福,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付出去感谢他人,回报社会。 新华社记者 王胜先 朱薇 (据新华社重庆11月27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