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摊其中蕴涵的对人类共同境遇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当这种关注与思考注入到一粥一饭中,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对于生命平等的敬畏意识 施粥摊:让古道热肠重返人间 司欣 |
日前,有网友发帖展示在温州看到的和谐一幕:在温州华盖山的山脚下,一个施粥摊正在给穷人施粥。网友因此热议:“很好,看着图片有种久违的感动。”更有网友呼吁:“这种很务实的捐助法宜在全国推而广之。” 这一情景在网络激起了强烈共鸣。我想,正是基于人道的赈济,以一种温暖的平常心的输送方式,唤起了人类乐善好施怜贫惜弱的美好天性,也让我们找回并感受到中国民间特有的古朴与侠义传统。当这一传统道义进入当今社会,无形中又为中国式救助注入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性化内涵。 盛世中国,或许穷人不至于连饭也吃不饱,但对于处在社会不利位置的人群,他们格外需要一种热量温润内心,从而感受来自城市的善意与暖意。而同时,施粥摊并不是中国社会独具的赈济穷人方式,类似模式在西方社会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化救助的常态机制,市政厅或街边餐馆定期供饭不是什么鲜见的事,常有贫民或失业人群排队领取食物,成为一种所有穷人都可分享的福利。显然,街头施饭蕴涵的人性关照和共生意识,以及人们对天赋人权的敬畏,远比施饭本身更具价值内涵。 我不清楚,温州施粥摊到底是民间义举、商业行为抑或政府福利。但其中体现的古道热肠和人性关照,无疑为处于人际隔膜的现代社会,寻找到一条共融共生的精神路径。而无论是民间义举、商业行为抑或政府福利,其中蕴涵的对人类共同境遇的关注都是毋庸置疑的。当这种关注与思考注入到一粥一饭中,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对于生命平等的敬畏意识,和对于人类共同处境的终极思索。 无论处在怎样的社会层面,在内心,我们都是需要帮助的人。施粥摊满足的不仅是穷人或城市打工者的基本需要,更让普遍处于心理弱势的普通人群,感觉到一重精神保障:这个社会是温暖的、可以依靠的,这对于安全感缺失的现代人群,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 成都商报 (司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