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2版:新民环球·健康/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7版:现代家居
 第B18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9版:数据
 第B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1版:新智
 第B2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电
 第B24版:e生活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粥摊其中蕴涵的对人类共同境遇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当这种关注与思考注入到一粥一饭中,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对于生命平等的敬畏意识
施粥摊:让古道热肠重返人间

司欣


  日前,有网友发帖展示在温州看到的和谐一幕:在温州华盖山的山脚下,一个施粥摊正在给穷人施粥。网友因此热议:“很好,看着图片有种久违的感动。”更有网友呼吁:“这种很务实的捐助法宜在全国推而广之。”

  这一情景在网络激起了强烈共鸣。我想,正是基于人道的赈济,以一种温暖的平常心的输送方式,唤起了人类乐善好施怜贫惜弱的美好天性,也让我们找回并感受到中国民间特有的古朴与侠义传统。当这一传统道义进入当今社会,无形中又为中国式救助注入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性化内涵。

  盛世中国,或许穷人不至于连饭也吃不饱,但对于处在社会不利位置的人群,他们格外需要一种热量温润内心,从而感受来自城市的善意与暖意。而同时,施粥摊并不是中国社会独具的赈济穷人方式,类似模式在西方社会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化救助的常态机制,市政厅或街边餐馆定期供饭不是什么鲜见的事,常有贫民或失业人群排队领取食物,成为一种所有穷人都可分享的福利。显然,街头施饭蕴涵的人性关照和共生意识,以及人们对天赋人权的敬畏,远比施饭本身更具价值内涵。

  我不清楚,温州施粥摊到底是民间义举、商业行为抑或政府福利。但其中体现的古道热肠和人性关照,无疑为处于人际隔膜的现代社会,寻找到一条共融共生的精神路径。而无论是民间义举、商业行为抑或政府福利,其中蕴涵的对人类共同境遇的关注都是毋庸置疑的。当这种关注与思考注入到一粥一饭中,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对于生命平等的敬畏意识,和对于人类共同处境的终极思索。

  无论处在怎样的社会层面,在内心,我们都是需要帮助的人。施粥摊满足的不仅是穷人或城市打工者的基本需要,更让普遍处于心理弱势的普通人群,感觉到一重精神保障:这个社会是温暖的、可以依靠的,这对于安全感缺失的现代人群,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

  成都商报 (司欣)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