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区“心脏”部位的“超级菜场”怎么整治?虹口区曲阳街道突破固有思维解民生难题—— 就地置换,集贸市场顺利“突围” 袁玮 邵宁 |
|
本报记者 袁玮 邵宁 一个由3000多只摊位组成的“超级菜场”就“驻扎”在居民区的“心脏”位置!难以想象的脏乱环境、日夜不歇的刺耳噪声和居高不下的发案率,使得数千户居民寝食难安。虹口区东体小区从早先舒适的居住区变成了一个矛盾集中的火药桶。 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怎样彻底解决这个民生难题?曲阳街道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框,大胆提出了一个就地置换的设想。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没有先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一项目的成功,为本市旧小区的改建、居住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回”字形结构成了死结 始建于1978年的曲阳新村,是上海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批大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采用的是前苏联的一种居民区布局模式,即“商业包心制”,外圈是一排排居民住宅楼,内圈是商业配套。 位于赤峰路东体育会路的东体小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整个格局为“回”字形结构,外圈为2500多户居民住宅。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内圈中,集贸市场、点心店、理发店、邮局、公用电话亭,应有尽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一样也不缺。建成后,小区居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们的烦恼也随之而来。集贸市场从仅有几十只摊位的“知青菜场”发展成为有3000多只摊位的“超级菜场”。小区公共道路、出入通道等所有地方都被摊主“见缝插针”,违章搭建达1000平方米。市场进货车辆堵塞了小区街坊的道路,数千外来人员在这里经营。对居民们来说,小贩的吆喝声,半夜卡车的刹车声、倒车声,声声刺耳;不断出现的治安问题、交通拥堵、消防隐患,事事烦心。 “每天进出家门,要踮着脚在摊位和污水之间小心翼翼穿行。”在市场边住了近30年的王文娟老人苦不堪言。宰鸡宰鸭的脏水流到家门口,老鼠登堂入室,有一次甚至咬醒了睡梦中的王文娟。为了避开脏乱的环境,王文娟不惜代价把底楼的房子换到了四楼。东体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叶雯娟告诉记者:“有一年小区的入室盗窃案多达50起。创建安全小区,总是没有东体小区的份,更不要说创文明小区了。” 10多年来,曲阳街道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不下百次的整治。由于市场产权分属于饮食公司、商业公司、区粮食局等8家单位,所以整治起来难度很大。力度最大的一次,市场削减了1000多只摊位。但用居民的话说:“这仅仅是‘揩揩面’。” 小区的“回”字形结构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剪不断,理还乱。 集市搬迁“乾坤大挪移” 居民强烈要求集市搬迁。但曲阳是成熟住宅区,周围根本没有空地可建市场;如果全部拆除,大家买菜又不方便了。 就在这时,曲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金鹏提出了一个“集市突围”的设想:拆掉小区西北角的赤峰路、东体育会路口的几幢居民楼,将市场和居民楼对调,集贸市场整体搬迁到西北角,原集贸市场拆除后建造新的居民楼,用于居民回搬。这样,市场沿街面,车辆进出方便,减少扰民;居民搬到小区里面,更加安静。 这一设想提出后,有人觉得工程太大,难度很高。要动迁几十家单位和110多户居民,谈何容易?何况这样的设施调整就地置换,在上海没有先例。然而,陈金鹏说,集市扰民,已成为东体小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要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诉求,有利于居民的生活,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就应该大胆去做。 经过反复论证,在虹口区有关部门支持下,2003年5月,东体小区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置换改建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启动后,首先搬迁市场。当时,与市场有关的8家单位各有各的“小九九”——在商言商,总不能太吃亏了。从区商委调任街道主任的赵强主动请缨。8家单位中有不少是他的老同事,赵强出马打出“人情牌”,先找占市场大头的区某部门领导。一次、两次、三次……“新市场给一半面积、另一半以货币作补偿”的方案终于被接受。 8家单位的理解和配合,使市场搬迁工作4个多月就顺利完成了。 市场搬迁后,改建工程公开招投标,最后由一家房产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 回搬,每户人家面积增加 之后,居民住房置换签约开始了。 差不多就在动迁集贸市场的同时,街道、居委会的意见征询表就发到了西南角两幢居民楼的居民手中。其中一幢楼原本煤卫合用,经过成套率改造才变为独用,条件较差,因此,当时回收的征询表中93%居民同意。然而,一旦动迁从简单的纸上征询到真正启动,有居民不乐意了。 街道一次次开听证会,一回回听取居民意见,就是要让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房子新、房型好,每户增加30%-50%的面积;原拆原还,新房造好再搬,不用过渡…… 起初的规划也在反复听取居民意见后一改再改:新市场大楼原本造11楼,集贸市场旧址规划建4幢居民楼,因为居民说会影响采光,现在大楼低了5层,4幢居民楼只造3幢,空地上建绿地。 “原来65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新房增加到了95平方米,得房率超过90%!”如今,那片不复存在的市场上建了3幢6层楼的新房,从赤峰路、东体育会路口回搬过来的张来妹高兴地让记者参观她的新家。 当然,住房置换涉及到切身利益,总有少数人会提出过高要求,还有的居民确有实际困难,不同意搬迁。工作人员就多方做工作,并设身处地为他们想办法,解决困难。 将新建4000平方米绿地 今年5月,市房地局有关负责人前来察看,对这个项目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东体小区商业配套调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上海旧小区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新路。市房地局很快给这一项目发给了动迁证。之后3个月,最后15户居民陆续签约。令街道干部宽慰的是,到今年9月最后一户居民搬迁,没有一家裁决,没有一家强迁! 如今,赤峰路东体育会路街角已被围起来施工。再过几个月,新市场就将落成。独立于居民楼外的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货物装卸也全部移到地下室。昔日脏乱差的集贸市场将“变身”为智能化、标准化菜市场,摊位也将“瘦身”到100多只。 此番改造还使东体小区有了意外收获——集贸市场旧址上还将新建一块4000平方米的绿地,内设老年健身区、儿童嬉戏区、有氧休憩区等。另外,新增的50个地面机动车位已供业主使用。生活在老工房里的居民们将享受到商品房小区的高品质生活。
焦点快评 改善民生需要智慧 东体小区看似难解的死结彻底解开了。这件民生实事一举多得:集市搬迁不再扰民,119户居民原地搬进了更大的新居,小区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让人感慨:改善民生需要智慧。 社区管理矛盾重重,许多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十分复杂。这就需要管理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构想,汇聚各方智慧来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点上,东体小区的置换工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改善民生的智慧还表现在不追求速度上。东体小区项目工程从2003年启动至今,5年多还没有完工,是不是太慢了?街道负责人并不急于求成,也不追求“年度政绩”,而是扎扎实实推进,避免了新的矛盾的出现。 项目确定前多方征求意见,甚至还征求了最早设计东体小区建筑师的意见。居民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征询、告知、公示……少数居民工作做不通,一年、两年,慢慢做,新房建成了继续做,终于使119户居民心甘情愿地签约,没有一户裁决,没有一户强迁,真正把好事办好。 评论 0811281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