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与食俱进 闻见 |
| ||
| ||
| ||
|
文 / 闻见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平民百姓一日三餐的变化最能反映时代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我家的“食”史也许是一幅最好的见证缩影。 30年前,父母亲的工资加起来还不足100元钱,要养活一家7口很不容易。那时我们常吃菜泡饭、炒麦粉、面疙瘩、山芋粥这些“什锦餐”,还常常难以填饱肚子,这些困苦的日子,给年幼的我们兄弟4个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曾记得,祖母每每炒菜时,下锅的油是“意思意思”,不让菜粘锅就行了。那个年月我们和大家一样,肚子里总是觉得缺少油水,总是觉得饥肠辘辘,人总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一年中我们最大的盼望就是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大鱼大肉吃。在春节里,父母亲将从牙缝里“抠”下来的钱,持着各种票证排队购买来了若干猪肉、鸡、鸭、鱼等。那些天我们可以顿顿吃得又饱又胀,裤带要松了好几圈,仿佛要把一年到头肚子里所缺少的油水都给填补个足,而这样的“恶性填鸭”带来不良后果,待过完年之后,我们兄弟有好几天不能也不敢到操场上体育课,谁叫我们这般“吃饱了撑的”。 当我上世纪80年代初读中学时,看见小菜场里的品种渐渐地多了起来,我记得距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家小菜场,每天早晨买菜的人摩肩接踵,每个摊位前的小菜堆成小山似的,足以保证提篮者的购买要求。一改以往一会儿就“化整为零”“空空荡荡”的状况。母亲买菜总是“满载而归”,我们兄弟4个没准会不约而同地围了上去,用小手翻翻菜篮子里头的“内容”,今天有什么新的荤素吃吃。看完后,大家多半是喜形于色。就餐时,桌子上常常荡漾着欢声笑语。 没有多久,“菜篮子工程”出现了,我家所居住的新村周围陆续新建了好几个小规模的集贸市场,各种副食品票证也很快被取消了,平时吃鱼吃肉的日子也多了。随之而来的是,我家大小的口味渐渐地变“刁”了:吃肉要吃“瘦”的了,吃鱼要吃“跳”的了,吃蔬要吃“鲜”的了,吃果要吃“野”的了…… 现在,我们家成员的膳食要求越来越“苛刻”,对一日三餐又有了新的“挑剔”,“四条腿”(猪、牛、羊肉等)、“两条腿”(鸡、鸭、鹅等)、“一条腿”(菌菇类)怎样合理搭配;汤、羹、汁等如何烧煮煲熬;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如何科学摄入……都有“条条框框”哩。 前年始,逢年过节时,我们大家庭上星级大酒店聚餐了,体验一下做贵宾的滋味,真是美妙极了。记得今年国庆节,大家庭在一家四星级酒店聚餐,美味佳肴真可谓应有尽有。其间,我特意点了一盆面疙瘩和一盘山芋糊,由于时隔30多年,一家老小竟然争先恐后地吃着,耄耋的祖母惊讶地问道:这东西怎么又回来了?父母也眨巴着疑惑的眼睛望着我。我呢,则摇头晃脑且慢条斯理地回答:忆苦思甜呗!大家听罢,先是面面相觑,接着一齐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