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A32版:生活之友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焦点
 第B19版:焦点
 第B20版:焦点
 第B22版:专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6版:楼市播报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关注
 第B30版:人物/资讯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纯文本时代

阿眉


  在钱红丽的博客上看到如下文字: 

  “进了一趟书店。卡森·麦卡勒斯小中篇《伤心咖啡馆之歌》,竟整出一本书出来。字如斗大,字与字的间隙也如斗大,适合眼睛不好的人阅读,或批注。这个小说太好了,也许,喜欢看它的读者也不在乎付16元。我手头的是一本巨厚的世界中篇小说精选集,卡森的这个小说在里面仅占薄薄几十页。正是喜欢的小五号字排版,看着舒服。打开文档写东西,明明是小四号,写上一行,非得切换成小五号,才顺手。八九十年代的出版社特别厚道,一本书,真的下工夫,说精选,就一定是精选。”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上次在书店看到最新再版萨冈的书:《你好忧愁》一本,《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一本。分明记得自己的书架上,十几年前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萨冈,这两部小说是合成一本书的,看起来远没有面前的这两本其中任何一本厚。 

  瞄一眼开本厚度就能八九不离十地报出字数的童子功在如今的出版物前是全盘作废了,还记得最初把我吓一大跳的就是那本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2万字!就能弄出一本书来?用钱红丽的话说,那种“厚道”的书,一本书结结实实300页里全是小五号字的书,应该还是有罢,只是,越来越少了。 

  与时下的“读图时代”对应,已经开始进入怀旧范畴的八十年代,可称纯文本时代。那时整个社会像一块沙漠里曝晒多时的大海绵,毫无选择地拼命吸收。二十年过去,吸饱了水的各位开始湿漉漉地抱怨信息爆炸,而信息爆炸的最大来源,当然首数万能万恶的互联网。 

  大概每个爱书人在互联网上看电子书的时候脑子里都出现过这念头:传统书籍会被网上电子书代替吗?作为爱书的网民,我想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会买传统书籍,只不过对书的要求不一样了。 

  现在,书房不是无限大钱不是无限多的爱书者如我,首先会在网上搜索全文,能搜到,十有七八就不会买书。而一本书全文在网上找得到还能引人买本书回来,于我不外两个理由:其一,装帧设计用纸图片精美爱不释手;其二,那本书也许有情节,但不仅仅以情节见长,是歪在床头等在车站时手里都希望拿一本来读的,而非盯在电脑前喘不过气地追到结局就算数的书,后者于我个人的例子就是《鬼吹灯》这类热闹的小说。 

  因此现在的书越出越花样百出了,须边裁边看的毛边本,活页打孔拿丝带束在一起的装订……相应的是,书中的信息量也日渐减少。最新在网上买了一包书回来,其中一本,把书打开拿远点眯起眼睛,能看出一个“回”字,外面那个大方框是白纸,中间那个小方框是文字。不是这种排版法,5万字怎么能装满150页,然后定价20元呢? 

  世界越来越花团锦簇,一直自诩是个喜新厌旧的人,每每看到某人作文深情地怀念乡村的纯朴、短信时代的“书信情愫”时常常要辛苦忍住出言嘲笑的冲动……然而唯一的例外是,当知识的盛宴里渐渐充斥着奶油比蛋糕还多的甜品,坐在桌边早已不再饥肠辘辘的我,想起多年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岁月,罕见地,竟然怀旧起来。细想想,怀念的,也许还有那时的好胃口吧。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