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A32版:生活之友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焦点
 第B19版:焦点
 第B20版:焦点
 第B22版:专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6版:楼市播报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关注
 第B30版:人物/资讯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替身是希望表现得更好
——电影《梅兰芳》主创人员昨在沪应答记者
周铭

■ 黎明昨在首映式上 本报记者 胡晓芒摄

  电影《梅兰芳》在北京举行了全球首映礼后,昨天又马不停蹄来到上海为影片做宣传。由于影片已经和媒体见面,所以对影片中一些疑问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媒体的追问,导演陈凯歌和主要演员显然已经有着充足的准备,见招拆招,一一化解。

  为何不见贵妃醉酒

  “少年梅兰芳”余少群的舞台扮相俊美,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同。但中年梅兰芳的扮演者黎明的扮相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前期一张贵妃醉酒的戏装照更是饱受争议,然而在影片中大家发现,中年梅兰芳的戏曲扮相和黎明有很大差距,身高矮了,眼睛大了,下巴也尖了。昨天,陈凯歌和黎明都坦承用了替身,黎明说:“的确是用了替身,这是导演的决定,京剧艺术家没十年功力都不敢上台,何况我只学了短短几个月,这是为影片全局考虑的。”陈凯歌强调是用了一部分替身,另一部分还是由黎明亲身上阵的,“用替身的原因不是说黎明表现得不好,而是希望表现得更好。”至于当媒体问为什么有那张贵妃醉酒的戏装照,在电影中却找不到这场戏,贵妃醉酒应该是梅兰芳先生最经典的戏,陈凯歌解释:“我拍的素材剪四个小时都够了,但很可惜必须有取舍,剪片子的时候挺费周折,希望发DVD的时候有机会与观众见面。”

  观众应是会心一笑

  媒体一致认为影片开始精彩,尤其是和十三燕斗戏部分,而中后部分,尤其是蓄须明志的抗日戏,显得平淡。陈凯歌用影片是根据梅兰芳的生平为蓝本作解释,他说:“这部戏毕竟是写梅兰芳的,我们不能凭空臆造没有发生的事,依照史实来描述是对梅先生的尊重。”陈凯歌并不认同观众不喜欢抗日戏,“我遇到一些年轻观众,他们对抗日这部分戏非常感动,他们说,没想到梅先生是可以共同担当国家命运——他们的反应令我很意外。”至于观众在看戏时笑场,陈凯歌解释,说观众在看电影时发出的笑分两种,一种是笑场,一种是会心一笑,看《梅兰芳》的笑是心领神会的会心一笑,并不是所谓的笑场。

  梅孟之恋虽短过瘾

  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感情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观众普遍认为这段戏太短,如蜻蜓点水,缺少过程。孟小冬的扮演者章子怡表示,哪怕只有一场,也演得很过瘾。章子怡说:“可能是因为观众没看够,对美好的感情比较向往,希望更刻骨铭心一点,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其实梅孟恋是整部戏点到为止的调色板,这段感情本身就有着太多束缚,所以不能有太多发挥,不过我演得很过瘾。”而黎明认为梅孟恋写得很真实,很纯真,“他们都是这个圈子的,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心领神会,心有灵犀,很容易产生火花。他们在戏里连牵手都没有,直到最后分别才拥抱了一次。普通人非常难理解演艺圈的人,我们却感同身受。梅兰芳说了5遍要和孟小冬看一场电影,其实我开始拍戏时也说要和子怡看一场电影,直到前几天看了内部试映才有机会一起看场电影,普通人的要求对于梅兰芳来说是非常困难才能争取到的。”        本报记者 周铭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