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调兵遣将为门诊“减压” 施捷 |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施捷)“在多数情况下,孩子发生感冒、腹泻等,是不一定需要接受静脉注射治疗的。”面对新一轮寒流到来可能引发的就诊高峰,本市各儿科诊疗机构在落实自身应对措施的同时,也希望广大患儿家长能听从医嘱,以尽量减少门急诊压力。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部主任上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以他们医院冬季普通门诊的情况为例,约90%是感冒发热病人。而大多数患儿家长都会在门诊时主动要求医生“吊盐水”,认为这样“能退烧,好得快”。其实,病毒性感冒多喝开水或用一些口服药,在家观察几天,体温自然会降下来。包括秋冬好发的小儿腹泻,也以轮状病毒感染的居多,只要不出现上吐下泻、精神萎靡,在医生指导下服一些调整菌群的药物再补充一些口服盐液等,完全没必要连续几天为挂水而奔医院。 为迎接寒流的到来,这家日门急诊量始终在3500-4500人次高位运行的医院,后勤部门已及时做好了全部暖气设备的调试、检测工作,并从今天起确保每一个门急诊供水点24小时有热水供应。门诊预检处采取“告知”新办法,即在当天挂出一定数量的门诊号后告知病人“可能需要等候较长时间”,并告知对方也可以选择其他综合性医院小儿科就诊。而一旦有需要,看完专科门诊的专家、处理完住院病人的病房医生以及家住医院附近的下班医生,将是支援门诊一线的3支“梯队”。 另一家同样门急诊量处于饱和状态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一步调整了对每天上午、傍晚及半夜3个“高峰段”的医疗力量安排,从内科病房定时抽调医生、护士增援门急诊。与此同时,20多名内科年轻的住院医生还自发搞了一份“排班表”,5至6人一组轮流“备班”,并向院领导承诺“只要人手不足,打一个电话我们马上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