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A32版:生活之友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焦点
 第B19版:焦点
 第B20版:焦点
 第B22版:专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6版:楼市播报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关注
 第B30版:人物/资讯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价值序列会不会重新排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山寨风”的流行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和背景,简单的仇视和打压,恐怕无法让其消失无踪
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

陈方


  前段时间,身边一个个自诩为白领的同事积极响应“无山寨,不销魂”的号召,都把手机更换成了山寨机。当我们还在讨论山寨机是否和他们的身份相匹配时,他们找到了最有力的佐证。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对“山寨现象”进行探讨,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敢想象这么不入流的“山寨风”能够刮进《新闻联播》。

  “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已经铺天盖地,我们不妨再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据《新闻联播》报道,在记者采访的北京木樨园手机批发市场,每天有上万人出入,不少人都是冲着山寨机去的。不仅木樨园手机批发市场如此,全国经营山寨机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保守估计山寨机已经占去了三分之一的手机市场销售份额。如果仔细分析山寨风的市场流变不难发现,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使用者大都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是慢慢的,它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价格低、功能多”这张底牌,让它备受青睐。

  撇开山寨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说,大众推崇“山寨”,绝对是有社会心理基础的。网民们说,在发达国家,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面对普通百姓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它总是要经过富商大款、机关要员等阶层后才能流传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风”打破了这条产品消费链条,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在《新闻联播》露脸之后,民间舆论评价说,“山寨现象彻底颠覆传统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价值序列会不会重新排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山寨风”的流行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和背景,简单的仇视和打压,恐怕无法让其消失无踪。 

  中国青年报 (陈方)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