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A32版:生活之友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焦点
 第B19版:焦点
 第B20版:焦点
 第B22版:专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6版:楼市播报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关注
 第B30版:人物/资讯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在办实事

鲁 哲


  到10月底,全市今年共有15.9万名农民加入养老保障体系,提前超额完成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的“落实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扩覆10万人”目标。

  “农保”是自愿缴费,是什么让那么多农民自觉自愿地掏腰包参保呢?

  是这个制度让农民得到实惠。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市开始试点“农保”。当时没有财政投入,农民自己缴费,等到60岁后再逐月把钱领出来。农民算了算,不划算,也领不到几个钱。因此参保积极性普遍不高。但这几年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农民拿到的养老金越来越多。崇明县2007年“农保”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是85元,到今年一下子提高到145元,养老金随之大幅上升,从2006年的平均32.1元提高到现在的平均169.9元。前些年有人见“农保”没花头,选择了退保,现在看到养老金增长这么快,懊恼不已。

  是各级政府实实在在办实事。市里把扩覆指标分配给区县,区县把指标分配给乡镇,乡镇把指标分配给村,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农保业务员、代办员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农民参保。把“农保”政策掰碎了,讲给农民听,把财政对“农保”的补贴说给农民听,还帮他们算缴费和养老金比对的账。农民听下来,觉得不错,于是同意参保。有的老人拿不出补缴的钱,工作人员就动员他们亲戚朋友、甚至是村民委员会出资为他们垫付,等他们领到养老金后,再逐月偿还垫付的钱。想尽办法让尽量多的农民享受到养老保障。

  这个实事项目办得漂亮,一是因为“农保”制度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二是因为办事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农保”制度不能吸引农民,工作人员就是有口吐莲花的本事也白搭;如果光有好政策,工作人员不努力,农民不懂或是根本不知道这项制度,那也白搭。

  有时候,一项措施推出后无人响应,政府部门很郁闷:这么利民惠民的措施,老百姓为什么不理睬?“农保”这件事应该能给他们一些启示。反思一下:你的措施真的利民惠民吗,你的办事作风扎实吗?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半在《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