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公众服务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A32版:生活之友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彩票看点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焦点
 第B19版:焦点
 第B20版:焦点
 第B22版:专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6版:楼市播报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关注
 第B30版:人物/资讯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2008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胶拍案惊奇系列之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十八回
阿胶蜂蜜汤:甜蜜地留住岁月

钟闻


  此方出自中医药典《仁斋直指方》,简称胶蜜汤。

  北方的秋季来临,天高气爽。但寒冬也在一天天临近。

  季候转换,身体有个应时调节与适应过程,尤其需要小心呵护。这时候,民间那些心怀孝道的儿女辈,往往会准备这款阿胶蜂蜜汤,为的是给高堂父母滋补,希望他们寿比南山。

  对这款汤,《仁斋直指方》中介绍说:阿胶蜂蜜汤,久服能润肠通便,对老年血虚、津液匮乏者,可养血生津延缓衰老,是养生保健的良方。

  阿胶我们已都知道其功效了,为什么这次要配蜂蜜?

  关于其中奥妙,陶弘景早在《神农本草》中就说过:“道家之丸,多用蜂蜜;修仙之人,单食蜂蜜,谓能长生不老。”这说得有点神,古代道士,通常相信在成仙之路上,除了自己修炼,还得有药物辅助,所以首先得炼丹。

  《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炼”过孙悟空的八卦炉就是炼丹用的。太上老君的金丹,估计原料都是长在天宫的,而人间道士们炼丹,则少不了一味人间产物:蜂蜜。并且他们还认为,别吃五谷杂粮只吃蜂蜜,也足够让人成仙了。

  道士的认识显然过于率性,而李时珍的说法相对来说就更加学术,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糯泽,故能润燥。”

  古名医的专业表述,外行听来有点晕。不过民间以蜂蜜为补品,的确不仅是千年的传统,至今依然比较流行。以蜂蜜与阿胶配伍,妙处是可以收取相得益彰之效。

  阿胶与蜂蜜,都是味甘性平。但阿胶主打补血,重点作用在滋阴润燥;蜂蜜主打补气,重点作用在润肠通便。一血一气,一滋一滑,两者亲密合作,滋养功效倍增。

  当然,这款汤里,最好还能加入适量的葱白,因为葱白具备“辛散之力”,可以增强行气通腑的力度。

  此方对于老年人尤其有益。生命规律亦如自然规律,春夏季节,万物蓬勃舒展,秋冬则安静低调;人在盛年气血充沛,到了老年,气血与体质同步地逐渐衰弱,因此很多老人会为大便秘涩所苦。坚持久服阿胶蜂蜜(无忘加葱白更好)汤,能助老人养血生津,有效地延缓衰老进度。

  其实,一般人在秋季日照强度降低,汗气散发不像夏日那样通畅,人体往往出现肠胃湿热不清,内火团聚的征候。服用阿胶蜂蜜汤,正是对症的疏导与调理。

  医书上说,对以下两种人,阿胶蜂蜜汤最为相宜:一种是晚间睡眠极迟、吸烟以及谈话过多的人;另一种是老年阴分不足,肠中干燥,大便艰难的人。

  此汤最有趣的效果,是通而不泻,也就是说,很多通便药物,都有腹泻的副作用,甚至有些药干脆就是以泻作为“通”的方式。阿胶蜂蜜汤完全不用付这等代价,特点是软着陆,不落痕迹地就将缠绵不去的顽症给PK掉了。

  阿胶蜂蜜汤做起来简单,需阿胶6克,连根葱白3根,蜂蜜2匙。先将葱白以100毫升水煮沸,然后去葱,放入阿胶、蜂蜜,三样一起以文火炀化,汤就完成。饭前趁温热服用,每天喝一次。

  故事结尾,我们重温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那句名言“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寻览民族瑰宝,知其源头出处。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