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场镇 民间记忆正在恢复

  ■ 新场古镇的民居古朴自然顾永彬 摄
  ■ 新场古镇第一茶楼坐落在洪福桥头 顾永彬 摄

  走进古镇旅游开发公司的会客室,悬挂在墙上的一幅新场古镇图引人注目,这是南汇新场镇人、浙江画家王祖德先生根据儿时记忆画出来的。

  从小和王祖德一起长大的原南汇区文化馆副馆长谈敬德指着墙上的画一一解说:包家桥东面是肇南小学,我们那时每天都要走过四次。凡是从奉贤来新场的,都要从南面过,南有中华楼,北有第一茶楼。

  画中古建筑依然可寻

  包家桥两岸,画中古建筑依然可寻。第一茶楼仍坐落在洪福桥头。当年兴盛时,两岸酒肆、饭店、茶楼、书楼林立。一条长廊,雨天不用打伞,可以走到尽头。这是当年的民生工程,它不仅给行人以方便,更是给了弹棉花的人以庇护。

  两岸的石驳岸,至今存有供漕运的船只靠岸的系缆处。到了春夏秋季,水运发达,木行、竹行的生意兴隆,卖梨膏糖的随处可见,说书的有27家。还有一奇,不经解释人不知,那就是新场的古桥没有栏杆,缘何?谈敬德说,过去拉纤的人胸前有一块纤板,过桥时要把纤板摔过桥去,栏杆高了就不方便。此外,牛看见高栏杆不肯走,它以为又要进牛棚了。

  4条河道形成“井”字

  以前桥下有四时春饭店和井上楼饭店。那时没有冰箱,食物靠井水保鲜。如今饭店已不在了,但是古井犹存。

  4条河道把老镇区划为“井”字形格局,河道两侧现存三井以上的第宅厅堂有30多处,古民居近百处,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遗存随处可见。

  镇上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所留下的第宅厅堂近20处。这些厅宅倚街而立、傍河而生,青砖、黛瓦、观音兜、马头墙尽显明朗清秀又不失质朴。同时,散见于各大民居内的六七十座砖雕仪门,做工之精、数量之丰,被建筑师们称为“仪门博物馆”。

  新场,远望近睹,极具气势,凸显“江南人家尽枕河”的风貌。镇区外围阡陌纵横,水网密集,桃林与耕田、杉林和舟楫,把一个恬静自在的新场烘托得如诗如画。

  近代上海城镇的缩影

  新场,是供有闲适之心的人慢慢品味的。

  与嘉定镇不同,新场镇曾在2000年制定了拆掉重建的城镇规划,当时因缺乏资金而延宕。如今,新场有了“恢复民间记忆”的构想。新场,距今1300多年前,大约在唐代的中、后期才逐渐形成陆地。先民在海滩埋下了石桩,状似石笋,南宋建炎年间此地建镇,石笋里由此得名。

  新场有许多难得之处,正如阮仪三教授所称赞的:“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