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毕业生着手规划牛年时间表——
提前返校开始求职培训“充电”

叶薇


  早上7时起床,步行10分钟,乘公交车25分钟,搭轨交35分钟,出了陆家嘴站再步行3分钟,到达英语培训班上课——这是上海水产大学毕业生小陈最近的时间表。

  小陈学的是文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可惜“出师不利”。“大年三十晚上,我总结了求职教训,发现主要问题是英语不够强,没法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小陈说。有了紧迫感,过完新年,小陈早早从湖南老家回到上海,报名参加一个英语求职培训班,打算为牛年的求职做好准备。

  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第一季度成为就业最严峻的阶段。为此,今年1月召开的上海“两会”计划实施6个专项计划,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在就业“寒冬”里,小陈和他的同学们还是感受到了丝丝暖意。“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我们毕业生要更加努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变得更加勤奋。小陈惊异地发现,和往年相比,校园里还没开学就有了很多返校的同学。“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也有明年毕业的学生。为了增加求职资本,不少人都参加了各种培训班,早出晚归忙充电。”

  小陈告诉记者,他的同学自组团队,租借了一个格子间,开办了一个租借网站,以中介的形式帮助货主交换富余的生活用品。在同学的带动下,小陈也有了新打算:“如果牛年求职还是不顺利,就考虑自己创业。无论选择哪条路,我都要付出很多努力。”  实习生 周凯莉

  本报记者 叶薇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