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须沟》半个世纪后重演
——北京人艺三部大戏忆老舍
闻心


  昨天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雕塑家孙家钵创作的老舍青铜头像雕塑晚上在北京首都剧场一楼大厅揭幕,与已有的曹禺、焦菊隐头像雕塑并肩而立。这已经是孙家钵第四次创作老舍雕像了,手法自如而又写意。而在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看来,这恰恰将老舍先生朴实而睿智的“味道”再现了出来。

  售票处  排起长队

  而对于一位用一生向世界展示“京味文化”的文学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他的作品更能再现他的风范了。除了数场纪念座谈会外,从1月14日以来,一部久违了的经典作品——由北京人艺重排的新版《龙须沟》正在首都剧场进行着半个世纪来的首轮演出。据介绍,演出横跨春节长假的该剧迄今票房已经突破210万元。剧场售票处经常排起长队,有的场次完全满座。

  老人艺  向你致敬

  时隔55年,让尘封已久的《龙须沟》重现舞台,也许是对老舍先生最好的纪念。因为,这部戏对于老舍先生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版《龙须沟》于1953年由还未挂牌的北京“老人艺”话剧队首演,不仅使老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也使得当年只有23岁的演员于是之一举成名。该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和地道的京味特点,奠定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受时代影响,这部舞台经典在1956年以后一直未能再次上演。昨晚,作为对老舍的纪念,老舍的家人一起到首都剧场观看55年后重排的话剧《龙须沟》。老舍先生的儿媳于滨教授介绍,每年的2月3日,他们一家人都会聚一下,一起想念这位温情的老人。多数评论家一致认为,排演《龙须沟》是向老一辈人艺创始艺术家们致敬的方式,人艺的优良传统没有丢。

  老北京  风土人情

  记者看到,新版《龙须沟》的舞台设计凸显着人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着浓郁的旧社会老北京风土人情。舞台上,除了主演杨立新举重若轻的表演无可挑剔之外,一些配角同样受到专家的肯定。据了解,《龙须沟》这部以老将领衔,青年演员挑大梁的话剧一共33名演员,最大的五十出头,最小的才二十二三岁。值得一提的是,人艺把15名去年刚毕业分到剧院的表演班学生全部编入剧组,希望他们从一开始就能真正表现传统的北京人艺创作手法,使之受到熏陶。

  据悉,北京人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的这次系列演出,从去年12月19日复排版本《骆驼祥子》亮相首都剧场开始就已拉开序幕,而新版《龙须沟》在连演20多场之后,另一部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经典话剧《茶馆》又将在2月14日全新登场。

  特约记者 闻心  

  (本报北京今日电)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