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整25个春秋,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时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时整就已经分头站在河边——
好老师数十年以背作桥

郑玮娜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黎母山下,一条大河蜿蜒流淌,河的上游叫马干河、下游叫龙牛河。每逢雨季,总能看到两段河的岸边,放着两双沾满泥浆的皮鞋,两位男教师各自背着学生,一步一步趟过漫至大腿的河水。河对岸,其他学生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们。上了岸,他们带领一群学生,一路小跑进了湾岭镇大墩小学。 

  这所小学现有103个学生,其中40多个学生居住在河对岸的村寨里,每天必须涉水过河上学。几十年来,两位山村教师用自己的脊背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座求学之桥。 

  以背作桥 几十年如一日

  2009年1月8日,是大墩小学放假的日子,午后王升超背起最后一个住在河对岸村庄的学生,像往常一样趟过河,将孩子放下,并叮嘱孩子寒假在家好好写作业。看着孩子一溜烟跑向回家的路,他才独自一人从河对岸趟水回来。他对记者说,今天晚上,他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 

  王升超是湾岭镇高田村人。高田村、高湾村和搭择村是三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寨,三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高田村和高湾村的村前是马干河,搭择村的村前是龙牛河,如果不涉水过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几十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于是,马干河和龙牛河成了三村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3个村民小组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大墩小学。 

  为了学生的安全,大墩小学的王文周、王升超两位老师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背着学生过河。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现任校长。王升超说,小时候,他父亲每天背着他过河上学。等他上中学的时候,王文周开始背高田村的孩子们过河。

  1984年,王升超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大墩小学教书。他也像王文周一样以背作桥,无数次背着学生趟水过河。而且,这一背就再也没有停下,整整度过了25个春秋。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时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时整就已经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学生背过来。下午放学,他们也同样背孩子回去。特别是在雨季,风雨无阻。 

  每天早上,孩子们在约定的地点集合,等着王文周、王升超带领他们过河到学校;下午,大家又在操场上集合,在两位教师的带领下过河回家。 

  再苦再累 也要让孩子接受教育

  大墩村村主任陈明应说,河水养育了村寨的村民。但是,也阻拦住了村庄的发展道路。养一头猪,肥了,因为车子过不了河,也不好卖。孩子不过河上学,就只能待在家里种地。 

  王文周执教以来,他和学校的老师们走遍了周边所有的地方,给家长做工作,让孩子上学。他还向家长保证,如果他们没空背孩子过河的时候,这个任务就由他和老师们来担当。 

  据高田村民小组组长王升洪介绍,每年下半年是雨水季节,也是老师们背孩子最频繁的时候,有时一天就得来回十几趟,有时雨后河水涨至七、八米深,这样无法趟水过河,孩子们也没法上学。 

  王升超说:“我最无奈的是,有时连月阴雨,河水不断上涨,我过不去,孩子们过不来,我和孩子隔河相望,急得直跺脚。” 

  倘若遇到雨季,短时间之内,往日宁静美丽的小河,转眼间就浊浪滚滚,奔腾咆哮起来,给过河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王文周说,孩子们真是可怜,遇到大暴雨有时不让他们来,怕他们有危险,可是总有那么几个大点的孩子浑身湿漉漉地跑到学校来,孩子们的求知欲是很强的。 

  最大愿望 早日看到孩子过桥上学

  据村主任陈明应介绍,在2007年以前,村里还没通水泥路,一到雨水季节村里的山路都给淹没了,根本出不去,大家连个菜也买不到,只能就着盐巴吃米饭。“这么恶劣的条件根本留不住老师,有的老师干个一年半载就走了,只有村里的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个山村老师始终如一,坚持了这么多年,他们挺不容易的。”陈明应说。 

  王文周说,虽然学校现在有8个老师,可是住在村里的只有3个。对此,琼中县湾岭镇中心小学校长陈石养无奈地说:“大墩小学的条件是几个村里最艰苦的,没有老师愿意去那里支教,所以我们只能把原来支教一年的计划变成了半年。” 

  多年来,除了村里人的感激,很少有人知道王文周和王升超的无私奉献。就连刚调任的琼中县教科局局长王海山也认为,他们早就应该是县级的模范教师了。对于荣誉,王文周和王升超说:“我们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离开学校的时候看到孩子们能自己过桥上学。” 

  新华每日电讯 (郑玮娜)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