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门学子开小店当“董事长”
自食其力并带领同学解决生活困难


  春节前夕,正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迎新春晚会彩排的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谢添接到了通知,自己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这个曾因付不起6角电话费而在寒冬抵押棉袄的大学生,靠自己的乐观和坚韧摆脱了生活的困境,还帮助和影响了身边更多的人。

  出身贫寒 

  抵押棉袄付6角话费 

  1985年3月,谢添出生在安徽临泉县艾亭镇。爷爷奶奶年迈,母亲又常生病,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维持,生活异常艰辛。高二下学期,家里再没有钱供谢添读书,无奈的父母只能让儿子出门打工减轻负担。靠着家里给的路费和300元生活费,谢添走出了家门,但却偷偷地留在了家乡,靠着这300多元钱坚持读书。两个月后,钱花光了,谢添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在饿了两天之后,谢添遇到了好心人。阜阳汇文中学的老师和同学收留了他,不但没有让他缴学费和住宿费,班主任李淑华老师还个人出钱给谢添吃饭。高考前,李老师还帮谢添交了高考报名费。 

  靠着老师和同学的接济,谢添度过了高三8个月的时光。2004年冬天的一个周末,谢添在学校门口的公话超市给同学打电话借自己下周的生活费,一不留神多打了2分钟。谢添找遍口袋也找不出多余的6角钱来付电话费,在跟老板协商无果后,倔强的谢添提出了把棉袄脱下来做抵押。 

  自强自立 

  开店解决生活困难  

  2005年高考,谢添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但谢添深知,贫寒的家庭无力支付自己上大学的费用。靠着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的支持,谢添交上了学费,但生活费全要靠自己。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谢添就开始努力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做家教、卖贺年卡、到女生寝室门口卖呼啦圈和跳绳、推销生活学习用品……大学四年来,几乎所有的兼职谢添都做过。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大一上学期,谢添靠做家教挣到了自己大学生涯的“ 第一桶金”,不仅解决了生活费,还第一次用自己挣的钱给奶奶买了降压药,给父母寄去了300元钱。 

  大一下学期,谢添用自己积攒的生活费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开了一个专卖学习用品的小店,并取名“穷人小店”,这在同学当中引起巨大反响。进货、打扫、布置,为了省钱,所有的活谢添都自己干。由于平时要上课,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想到了招聘同学来轮流看店的办法。小店招聘广告贴出去以后,竟然引来了80多名同学。经过“笔试”和“面试”,作为“董事长”的谢添“择优选拔”了15名同学作为小店“员工”。代购电脑、做家教中介、收购二手自行车、派“员工”在寝室门口推销呼啦圈和跳绳。一段时间下来,谢添的小店在保本之外,每天还维持稳定的盈利。半年过去,谢添用自己挣的钱帮助妹妹读完了高三,考上了大学,还帮助10余名和自己一样的同学解决了基本生活费用。谢添也成了同学们口中的“谢总”。 

  生活多彩

  自创歌曲多次获奖  

  虽然生活给了谢添比同龄人更多的磨难,但性格乐观的他生活却和同学们一样精彩。从未受过专业训练,谢添却有多首歌曲在各项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他作曲作词的歌曲《需要你的时候》在“2008年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中荣获作词金奖、作曲金奖、指导金奖三项最高奖,也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大学生。 

  面临毕业的谢添告诉记者,贫困已经成了自己最值得珍惜的记忆,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报答。“我感谢我的父母、老师,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据安徽商报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