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基金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暑假生活
 第A24版:教育周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艳星”“毒星”入围在提倡什么?
——明星满意度调查引发争议
俞亮鑫


  第三届“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调查”组委会前不久公布了入围满意度调查700人名单,其中,陈冠希、满文军、宋祖德、臧天朔、周杰等负面报道缠身的明星也赫然在列,由此引起了争议。对于争议,组委会的解释是:“将他们收录调查,是希望案例能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促使演艺圈的自查与‘排毒’。”

  列入名单不严肃

  虽然组委会的解释是明确的,但对此进行质疑的声浪依然很高。有人说,满意度调查既然是对明星在公众满意层面上的调查,是由高到低进行排名。既然如此,让具有负面报道、公众根本不可能对此产生满意的明星进入满意度调查的名单,其本身就是不够严肃的。如歌星满文军涉嫌吸毒,陈冠希是轰动一时的“艳照门”主角,臧天朔涉嫌聚众斗殴被捕,周杰驾车撞人后逃跑被网友称之为“周逃逃”……他们目前的公众满意度究竟如何,其实就像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根本不用调查大家也是心知肚明,为何偏偏要把这些具有负面报道的明星列入榜单呢?

  价值评判被回避

  其实,任何明星榜单的设置和评选,其背后都会有一个利益趋同原因,也同样会遇上一个倡导什么价值观的问题。去年末,央视官网上推出网络票选娱乐圈的“最牛骂人王”活动,推出了宋祖德、王朔、韩寒、李敖、徐静蕾、冯小刚、陈凯歌、李亚鹏、范冰冰、巫启贤、洪晃、杨二车娜姆、柯以敏、张一一等14个候选人,并详细开列候选人的“骂人简历”,包括自我评价、伤人指数、杀手锏、受害人、网友评论等。面对外界争议,主办方说,“我们重点是让网友投票参与互动,对娱乐圈是非不做评价”,但实际上,评选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判。难怪宋祖德回应说:“感谢CCTV,搞这样的活动很有进步意义,娱乐圈需要真正的文艺批评家。”

  明星人气靠炒作

  目前,演艺圈有些榜单不辨香臭,甚至还流行靠网络点击率来提升所谓的明星人气,点击率越高,明星的排名就越高,却完全不顾这一人气排名是靠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报道赢得的、是靠虚假炒作还是自身实力带来的。于是,明星人气往往被低俗炒作所掌控。在市场炒作中,吸引眼球就是硬道理。艺人为了保持足够的曝光率以提升所谓人气,往往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制造各种新闻甚至绯闻、丑闻。在“艳照门”事件爆发时,陈冠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人气王……

  用丑名招徕眼球

  对于这次明星满意度调查,有人说,把这样负面新闻的“艳星”、“毒星”等放进入围名单,有侮辱公众智商之嫌。

  明知社会公众对一些负面报道缠身的明星不会满意,却要让他们入围“满意度调查”,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尤其是将陈冠希排在39名港台影视演员的第一位,更不知组织方看重他的是什么?虽然组委会公开回应的是为了“教育和警示”,但真正原因恐怕不止于此。因为,丑名也是出名,在注意力时代,有时丑名会比美名更能招徕眼球,更能引来关注。    

  首席记者 俞亮鑫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