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吴冠中 鲁千林 |
|
朱家角尽管是千年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缺少能生动、系统展示历史文物和照片的博物馆。由于地域关系,一个镇要建立类似的历史博物馆又谈何容易。2008年春,与俞晓夫等国内知名艺术家几经探讨,求得领导支持,又广征各方意见,策划运用油画、雕塑等形式,力图集中展示朱家角历史、人物和奇闻轶事。 组织工作倒也顺利,谁来写馆名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论资历、论艺术、论品德、论对朱家角的感知,非吴冠中先生莫属。俞晓夫老师自告奋勇与吴冠中先生联络,想不到两个月后吴冠中先生亲笔题写的“朱家角艺术馆”的条幅真的送来了。 后在筹建过程中,大家总感“朱家角艺术馆”定位有点高,与陈列的内容有点不相衬,觉得还是定名为“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为好,但随之又要请老先生再一次题写馆名。 我商量与俞晓夫先生亲自登门拜访吴冠中老先生。2008年5月11日傍晚,乘车进入吴先生居住的小区,没有门岗,没有盘问。路两旁有各种卖水果、饮料的小摊,自行车、汽车杂乱地停在空地上。兵营式的公房已斑斑驳驳,可能还没开始奥运会前的整治,给我的感觉这个小区有点乱,有点破旧。冒着蒙蒙小雨,穿过小商铺,谁会知道我们要拜访的竟是美术界泰斗! 吴冠中先生居住的大楼在小区的东侧,前面有一片开阔的空间,倒也闹中取静。按了两下先生家的门铃,一位瘦小的老者见是俞晓夫就热情地打招呼,为我们吃力地打开了伸缩式的铁门。俞晓夫老师对我说,他就是吴冠中先生。“真普通啊,”我心中马上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老先生上身一件普通的草绿色夹克,脚穿一双黑色的运动鞋,头发花白,有点乱。尽管脸色有点苍白,但精神很好。 老先生给我们打了个招呼,声音很轻,是带有浓浓江南口音的国语,说保姆休息,只能请我们自己沏茶了。大师住了二十多年的公寓,三室一厅的房子充其量也就一百多平方米,最大、最亮畅的东屋成了先生的创作室,而不足五平方米的客厅同时也是吴先生的书房。一套皮制的老式沙发,沙发上放着先生正在看的一本厚厚的书,茶几上堆满了各种杯子、药品,充满着老年人生活的气息。能够反映主人艺术大师身份的就是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上,放了一套《吴冠中全集》。 当先生得知我来自朱家角,就微笑地回忆起了自己在朱家角写生的情景,还问了我许多关于朱家角的情况。当我说起“朱家角人文艺术馆”想请先生重新题馆名时,先生一口承诺下来。只是说今天状态不太好,另择时间多写几幅挑出一幅精品,派人邮寄过来。后听先生身边的人说确如此,如同他有撕画求精品的习惯。 对我带去的补品,非要我带回,对润笔费更是摇头拒绝,风趣地说,像他这样的年纪已“刀枪不入”了。对金泽豆腐干倒是兴致勃勃,当场吃了起来。尽管只有二十多分钟,原先紧张、窘迫的心情没有了,斗胆邀请先生再来朱家角,先生愉快地答应了我的邀请,说“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开馆时,他一定专临古镇。 直到今年三四月份,俞晓夫老师曾再次带信我说,吴冠中先生愿在“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开馆,也就是世博会召开之际再来朱家角。可惜,我们人文艺术馆没有在5月份如期竣工,更可惜,错失了大师再次与朱家角的对话。 吴冠中,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我崇敬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