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世博进行时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夏令热线
 第A16版:夏令热线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学习指南
 第B19版:求职/职场话题
 第B20版:求职/招生招聘
 第B21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2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3版:求职/招生移民
 第B24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5版:求职/职场讲堂
 第B26版:求职/法援沙龙
 第B27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28版:求职/留学移民
   2010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谢部队的“比”

王 欣


  尽管已告别军旅生活多年,但每逢建军节,我总回忆起火热的军营生活,尤其是军营里那种“比”的氛围,实在值得怀恋。

  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在一个偏远的装甲团,闲暇时喜欢动笔写点小稿子,偶尔也在当地县级小报上“露露脸”,尽管都是豆腐干,但还是被团首长知道了。那年初冬,我被团里推荐到师宣传科学习新闻报道,科长见到我,很严肃地说:“其他团里的报道员来学习,三个月至少能在《人民前线》报发四五篇稿子,你算有点儿基础,总不能比他们差……”发四五篇稿?谈何容易!我过去写的多是小随笔,对于新闻,我一窍不通。怎么办?总不能比其他团里的报道员差吧,否则怎么回团里“再见江东父老”?

  我心急火燎,整天到处采访,回来再忙着写啊改啊,每次把自认为满意的稿件呈给带我学新闻的杨干事,换来的,都是他很不满意的摇摇头。后来,杨干事告诉我:“还是扎扎实实学一学人家怎么写的,把基础功打好了……”我便天天拿着《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研读背诵各个版面的头条稿件,分析稿件结构、研究导语制作、认真学习语言……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再去采访、撰写稿件,我心里有了谱,稿件也陆续变成了铅字,三个月下来,我竟发表大大小小的稿件14篇,发稿数量总算超过了先前来师里代培的报道员。

  我学习结束时,恰巧宣传科缺少人手,便被借调在宣传科,仍从事新闻宣传。杨干事负责重量级的大稿子,我负责日常工作的新闻宣传。这对我也是前所未有的压力,看着其他师的日常性新闻屡见报端,我心急如焚,因为集团军每年要对各师的新闻宣传进行评比,日常工作类新闻不能落后呀!可是,我毕竟是新闻战线上的新兵,实力不能与人家比呀!我听从了杨干事的教导:“跑新闻能力是一个方面,关键在‘勤’!”之后,我白天深入基层,晚上回来写稿件,隔三差五熬通宵,有时熬到后半夜才找到稿件的切入口。

  演习类新闻稿件颇受报社欢迎,这类稿件也能鼓舞部队士气。为此,我抓住那年野外演习的良机,白天顶着烈日酷暑随部队采访,晚上回到睡了二十多人的房间里写稿件,疲惫、闷热不说,在电脑前坐上几分钟,大黑蚊子会爬满全身,无奈之下,我把风油精涂满全身,站着不停地跺着脚、晃动着身体打字……演习结束时,竟比其他师里多发了十多篇稿件,师里的训练经验和先进典型得到了大力宣扬。

  一年下来,集团军评比时,日常工作类新闻发稿量竟略微超过了其他师。其实,我辛勤的“比”的过程,也有力地锻炼和提高了我的新闻写作能力,以至于此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竟连续五年获得南京军区政治部通报表彰。

  军营里有句话: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我正是在这种“比”的氛围中成长进步的,而且,这种“比”的意识也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的血液,至今还营养着我。我虽然已转业到了地方,但部队的优良传播统让我时时记着:学习不敢放松,工作不甘落后!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