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在“世博”交融 潘跃忠 |
|
世博会,人们都说它是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化同台演出的盛会。它使多元、多样文化交融,使传统与现代辉映,真可谓精彩纷呈。 我曾参与了首届上海收藏文化周活动,在金茂大厦举办的“2008年海派民间收藏展”上,展出的藏品中有一枚关于日本传统戏剧能乐主题的大铜章(见图)。这枚大铜章是由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币章设计大师菲利普罗奇(Ph.Roch)设计雕刻,巴黎造币厂制造。材质紫铜上色,规格90×85毫米。不愧是艺术大师,他在设计雕刻上很有心得,金属上色也另有一功。大铜章正面用四个不同的面具构图,并刻有汉字“能乐”字样,章面规正大气,夺人眼球。在能乐演员的心目中面具为圣物,演员戴上后他人就不能再触摸,意为这时的演员不再是“自我”,而已是“他我”,即已进入了角色。所以设计者十分了解并尊重这一传统习俗,根据面具的自然形态把大铜章设计成了不规则的“方形”,四边随面具凹凸不平的曲线雕刻成“异形”,较厚的坯饼(10毫米)更凸显了曲线的艺术美,给人一个古朴、庄重的感觉。同时,设计者把其中的一个面具故意倒置,可能就是为了有别于真人的头像而为,以此求得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大铜章背面是能乐在舞台上演出时的真实场景。主角头戴面具身着艳丽奢华的服饰,手持魔杖,威严伟岸;左边是配角跪坐一旁;后边有三位乐师,各持手鼓乐器。汲取能乐这一演出的经典场景,作为铜章的整个背面,更显能乐的韵味。 但在展出当时,参观的人群中有很多人对此不解。不解能乐这一传统的剧种是何物;不解对此枚大铜章的欣赏视角。 可能是由于藏有这枚能乐大铜章的缘故,也可能是有了上述的经历,上海世博会上,对日本为庆祝自己的国家馆日而推出的传统能乐戏剧演出的报道,特别关注。同时,对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项目“庆世博中日戏剧大师汇演”,也特别关心。汇演时,中国京剧和日本能乐、歌舞伎的三位艺术家,梅葆玖、关根祥六和坂东玉三郎在兰心大戏院同台演出,以不同的艺术样式同台演绎着同一个角色“杨贵妃”,各展风采。那豪华的阵容吸引了我国众多的观众,更有大批日本观众来沪捧场。可见日本人多么想假座上海世博会这个舞台,向世界推荐自己民族传统古老的文化呵。 能乐,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据记载,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如,中国古代的伎乐、舞乐和散乐,特别是中国唐朝的散乐。“能乐”这个名称直到日本明治时期才确定下来,年代并不长。但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十四至十五世纪)就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已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及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 能乐每次表演一出戏,主角一人,称为“仕手”,头戴面具,身着锦衣和服上场;配角一人,称为“胁”;另外还有一些陪衬角色,如小生,又称“子方”(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龙套”,但不同的是能乐中的小生允许有台词的)。值得一提的是,一出戏出场表演的人数是严格控制的;所有的能乐演员都是男性,如要扮演女性就戴面具。此外,在能乐表演中还有“间”的角色。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使剧情过渡,并把戏引向高潮。但它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又被称为“狂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