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中餐 孙旻玙 |
孙旻玙 复旦附中 高一(10)班 中餐之美,古来共谈。历来讲究三个原则“色香味”,谓之惟有俱全者,此乃佳肴,唐诗也是如此。 “色”之说。早在蒙学中就有提到“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之说。在晚唐以“寒士”著称的杜牧亦是以冷艳的文风向我们展示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之美色之态。而在所有颜色中,诗人们更爱银白色,“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白发三千丈”,常常以此表明心境。 “香”之说。中餐香,理有当然,诗句哪有香不香可言?故而古人加入了声觉效果。“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向我们展示了安谧静态之美,亦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当清朗的声音。 “味”之说。更是五味杂陈。在所有味中,诗人对“酒味”情有独钟。有醉酒后,“举杯问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放达之情,亦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疗伤之感,还有长期经过日积月累而成的情感宣泄。有自幼是孤子并自以为孤子的韩愈,其文理必有正义、务实之风;有身世凄婉,具有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相结合的李商隐,其文理必有隐忍,凄美,冷艳之感。读来让人不禁为之喟叹、扼腕叹息。 不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感慨。人生如旅,直至今日,我也不过只是停息在某个小小的驿站,看向远方,现在能做的只有把握现在。据说,古人的人生四部曲是:焦躁、发愤、挣扎,最终亦逃脱不了失意而死。因而赋文作诗只是一个载道发愤的交换器,亦是一种轮回,又何尝不是一把给自己上套的枷锁?而中餐的意味也在于此,它并不像快餐那样追求快速高效,也不似西餐那样对着几分熟的牛肉动刀。 中餐,它是有底线的,亦如写出惊世骇俗的诗句是要有必要的人生的,并非在白纸上作画就好。而这底线,对于中餐而言,即是“色香味”。只有靠自己的细嚼慢咽,人生的味道自然便会品味出来。虽人生的驿站有许许多多,但在驿站外的风景必是你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