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失大笔 长忆斯人 首都新闻界文化界人士上午送别范敬宜 孙佳音 |
|
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孙佳音)“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这是前《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的名言。今年中国记者节之后第五天,79岁的范敬宜带着这句话离开人世。今天上午,在北京初冬的寒风中,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编辑、清华大学的老师学生以及首都新闻界、文化界上千位人士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送别这位在新闻战线奋斗了半辈子的老人。 上午10时,前来为范敬宜同志送行的人们神情肃穆,自发地排列成整齐的队伍缓缓进入大礼堂。礼堂大门左右两侧黑底白字书有“先忧后乐采编评凝心香一脉,哀社稷骤失大笔;掖幼领新诗书画继翰墨三绝,恸江山长忆斯人”,38个字勾勒出一个新闻工作者勤于笔耕、心系社稷的亲切形象。范敬宜生前广结好友,在挽联上人们既看到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也看到了邵华泽、梁衡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名字。还有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新闻界同行的敬挽。范敬宜曾为本报副刊“夜光杯”撰写“敬宜笔记”,新民晚报人用“阅尽千山,王府井前曾执牛耳;读残万卷,夜光杯下犹奋马蹄”表达对范老的敬意和悼念。 步入告别室,范敬宜遗体静静地躺在松柏与鲜花丛中,前方端正地摆放着两个由孙女敬献的花圈。花圈由素雅的菊花与皎洁的百合组成,挽联上分别深情地写着“爷爷,是您使我成为最幸福的孙女”和“亲爱的爷爷,来生还做您的孙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上午9时不到便来到大礼堂外,安静地等待与范老作最后的告别。他动情地说:“高山仰止的不止是思想,更是范老对学生竭尽所能的爱。他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溢于言表地鼓励,他的一生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提拔别人。”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田玉香编辑与人民日报社的数百名同事一起为范老送别,她告诉记者:“11日的时候范总精神头还特别好,我拿出拟好的出版合同和授权书去找范老签字,范老还跟医生开着玩笑,没想到13日他就去了。”田玉香眼眶红了,有些语塞,她继续说道:“用了4天时间,我们在18日抢出了一本《总编辑手记》,只可惜范总看不到了。”虽然范老已经走了,但他的精神、作品将永留史册,引导、激励后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