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小学面试攻略在网上“满天飞”,校长老师却认为—— 考前突击体现不出学习潜力 陆梓华 |
|
每到招生考试季节,本市一些热门民办中小学招生总是敏感话题。市教委强调,民办学校报名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试,面谈内容不涉及学科文化知识。 尽管如此,面对几乎“百里挑一”的竞争局面,各育儿论坛上相关“升学攻略”点击率居高不下,各种应试辅导班也层出不穷。究竟考前强化是否能奏效?还是孩子们的现场表现更重要? 游戏活动观察习惯 由于不能采取笔试,沪上不少民办小学通常都会通过游戏形式,对孩子进行全方位考察。短短接触中,老师们都会看些什么,问些什么?“其实比起他学过的本领,掌握的技能,我们更看重他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更有潜力。”一名多年从事民办小学招生的老师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各校采用的形式各异,但关注重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一些学校会要求孩子根据老师指令,穿越小森林迷宫,或者用七巧板搭出图形;一些学校会让孩子模仿听到的一段音乐,或者英语短语;一些学校会让孩子重复听到的节奏,打出拍子。这其中,并不仅仅是考察孩子是否“聪明”,更重要的是考察孩子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否善于倾听,这对学业起步阶段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平时谁和你一起玩得比较多?”“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些什么游戏?”老师看似聊天式的提问中,其实是在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老师们更青睐那些喜欢阅读,尤其是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孩子,对文字的喜爱,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温馨稳定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 能力养成无法突击 在爱菊小学校长陈丽看来,孩子能否通过面谈,并不在一朝一夕的突击训练,而在于平日点滴的积累。在爱菊前两年的面谈中,老师会看似无意地问起孩子,在进校门的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这其实就是考察这个孩子是否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而这不是任何一本“应试秘笈”或者任何一个“考前训练班”在短时期内就能给予孩子的。相反,陈丽也发现,一些孩子由于过早学习写字、画画,由于肌肉发育尚不完善,反而养成了错误的握笔方法,一年级老师纠正起来颇费工夫;也有一些孩子习惯了根据训练班中学到的方法,按照套路去完成看图说话类的测试,反而体现不出孩子应有的想象力。 徐女士的儿子去年拿到了本市一所知名初中的面谈通知。论学业、论“奥数”成绩,论各类特长证书,孩子都不算出类拔萃,徐女士没少为孩子捏一把汗。但结果却令她惊喜——原来,学校组织的面谈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堂课,教的是孩子从没接触过的新知识。课堂上无需学生完成题目或者做笔头练习,而由老师在一旁观察每个孩子的课堂表现。结果,徐女士的儿子回答问题主动,且思路新颖,受到老师的好评,也如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们喜欢的是有潜力的孩子。”报到时,当初负责面试的老师对徐女士如是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