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电影 刘伟馨 |
偶然获得法国“难寻系列”Wild Side版“朝鲜经典电影套装”,不由大喜。套装收有四部电影:《卖花姑娘》(1972年)、《春香传》(1980年)、《珊瑚》(1987年)、《一个朝鲜青年的日记》(2006年)。对于朝鲜电影,像我们这些中小学都在“文革”中度过的人来说,唤起的将是怎样一种记忆呵!“文革”中,外国电影都很难寻觅,除了少数几个国家,这中间就包括朝鲜。想想那会儿看朝鲜电影,是何等快乐和享受的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鲜花盛开的村庄》《血海》《卖花姑娘》,每一部都令我们动容。《看不见的战线》里阴险的“老狐狸”,《摘苹果的时候》里胖胖的“六百工分”,都被用来指代我们生活中的某某同学。 当时,社会上曾流行这样一个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看朝鲜电影,确实要准备好手帕,尤其是《卖花姑娘》。这部描写卖花姑娘一家在地主老财压迫下悲惨遭遇的电影,赢取了多少人的眼泪!我记得我看的时候,满场都是抽泣和唏嘘声,走出电影院,几乎人人眼睛通红。这次,我抽出套装里的《卖花姑娘》重看,一出现那优美的歌曲,一出现那熟悉的画面,浑身就不由自主地“通了电”,几十年前的场景骤然浮现。这可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所具有的集体记忆呵。这哪里是在看电影,分明是往事的重温,是青春的缅怀,是岁月的定格! 套装里的《春香传》,我不记得是否在中国公映过。这是一部根据朝鲜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讲述贵族公子李梦龙和妓女女儿春香的传奇爱情故事。韩国2000年也拍过《春香传》,我手头正好有这部片子。趁此机会,两部比较着看。在我看来,朝鲜版,在动听的歌声里,传递出的是一种优美、抒情、含蓄、传统;韩国版,以古老的说唱艺术“潘索里”(清唱)作贯穿,呈现出的是一种苍凉、狂放、大胆、现代。说实话,我比较喜欢朝鲜版的,尤其在细节上,比如,梦龙探监和最后相会两场戏,朝鲜版优于韩国版。 《珊瑚》和《一个朝鲜青年的日记》是现实题材的电影。看《珊瑚》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男青年不愿在穷乡僻壤一辈子,背弃未婚妻,远走城市;几十年后,带着忏悔回到改变面貌的故乡,未婚妻早已离开人间。这是一部关于建设、劳动、家乡、爱情、幸福、选择的电影。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一个朝鲜青年的日记》,这是朝鲜首部在戛纳影展放映的电影,并引起西方观众的好奇和关注。电影展现的是当今朝鲜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人认为和传统的朝鲜电影完全不一样,其风格有些类似上世纪70年代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电影。我怎么觉得也有些像日本电影呢?《一个朝鲜青年的日记》以女学生的视角,讲述科学家爸爸常年不回家,自己对爸爸误解的故事。没有男人的家里,女人们(奶奶、妈妈、姊妹)聊家常、拣菜、熨衣、做芝麻糕,面对电闸失火、烟囱堵塞等尴尬,又常常手足无措;女儿们涌起对爸爸的思念,感到孤寂;母女、姐妹为了野餐闹起了矛盾;爸爸在妈妈病重之际还不回家,引起了女儿的不满……琐碎的日常细节,朴素的生活化表演,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自然之风。当然,电影的主旨是爱和牺牲。片尾,在火车站的雨中,我们看到爸爸妈妈又将再一次分离,他们感人地搀扶、相送、将雨伞递来递去,多么真实,多么温情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