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早年当海员时与孙中山相识,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邓颖超将我父亲的遗言记录下来 苏丽娃 |
|
父亲苏兆征去世时,我只有9岁,少不更事。如今,我已是91岁的老人了。今年2月25日,是父亲去世82周年的纪念日。82年前的那一幕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1928年春,父亲赴苏联先后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和中共六大。1929年1月回国,经过半个月的长途颠簸,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上海。他顾不上旅途劳顿和沉疴缠身,也顾不及回家,就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这期间,父亲虽然几次路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家和我们团聚,因此,家人都不知道他已返回上海。直到2月8日,也就是春节前两天,父亲才返回家中。 在父亲去苏联期间,母亲和我们姐弟受到了党组织的照料,但母亲仍然为父亲一年来音信杳无而担惊受怕。当父亲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时,母亲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我和弟弟更是欢欣不已,缠着父亲说话撒娇。 第二天,父亲带着我们上街,给我们姐弟俩买了新衣服、新鞋和日用品,还买了年货。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年! 春节后,父亲马上投入了工作。常常是白天外出,夜里很晚回来。只要有空,父亲就会辅导我学习,给我们讲故事,和我们谈心。这短短几天,是这一生中我和父亲相处最多的日子。 积劳成疾 重病将父亲击倒 春节过后五六天,父亲突然病倒。我后来才知道,父亲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时就已罹患盲肠炎,几乎致死,好不容易抢救过来。本来医生主张他赴南俄休养,后因革命需要,父亲于1929年1月带病回国,路上又感染风寒,回到家后便血病复发。生病时,父亲没有告诉母亲怎样去和党组织联系,而母亲在上海举目无亲,又不懂上海话,手忙脚乱了一阵,眼看父亲的病情越来越危急,母亲才将父亲送进在家附近的一家小医院。但因为拖延了时间,送到医院时父亲已生命垂危。 2月25日,在党中央机关工作的龚饮冰叔叔来我家拜访父亲,这才知道父亲病重的消息。 25日下午,向忠发、周恩来、李立三、邓小平、邓颖超等人闻讯赶到了医院。这时,父亲已经处于弥留状态。看见大家来了,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下去了,要革命,等待着我们去组织起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奋斗!”歇了一会儿,他又挣扎着说道:“希望同志们同心合力,继续奋斗,使革命事业最后得到成功!”此后,他向党组织托付了母亲和我们姐弟:“我的妻子和小孩子,可以送到莫斯科去,请你们与组织商量一下,好吗?” 站在一旁的邓颖超,从怀中取出笔,将父亲的遗言一一记录了下来: 大家共同努力奋斗! 大家同心合力起来, 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 夫人小孩子去(莫斯科),与团体商量。 这是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话。下午6时20分,父亲溘然长逝,终年44岁。我永远失去了父亲。 海员生涯 认识孙中山先生 父亲去世后,母亲、我和弟弟被党组织送到了莫斯科。 慢慢地,我了解到父亲短暂的一生,了解到父亲的童年以及他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1885年11月11日(农历十月初五),父亲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的淇澳岛(今属珠海市唐家区)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祖父租佃了本乡地主的几亩薄田耕种,祖母除了操持家务,还靠打草鞋、到海边拾蚌壳卖给蚌壳窑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一家九口人的生计难以维持。父亲在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读了三年私塾便辍学,开始为养家糊口操心,干农活、上山砍柴、下海捉鱼、替人放牛。虽然只上了3年学,但父亲聪敏好学,在老师王步千的教导下,成绩优异,尤其是珠算,很快就能娴熟运用,这成了他以后革命工作的工具。 经过努力学习,父亲领导省港大罢工时,已经能执笔成文。中共八七会议的职工运动决议案便是他起草的。在离开莫斯科前,他还著有《一九二二年香港海员罢工记》。 18岁时,父亲在家乡难以为生,只好离乡背井。经人介绍,来到一艘香港海船上当“侍仔”。所谓“侍仔”,是船上最劳累下等的活儿,要伺候乘客和船上的高级船员,端水、送饭、擦地板等,从早上到深夜,连干十六七个小时,还不时受到责骂和侮辱。在同一艘轮船上,外籍海员的工资往往比中国海员高出几倍。一系列的不公平,燃起了父亲心中不满,并且逐渐产生了反抗的念头。 而在父亲海员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段经历,是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当时,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统治者经常奔走于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旅途中,常有机会和父亲等海员接触。因为同是香山人,父亲和孙中山先生之间多了一份亲近。孙中山先生向大家宣传革命主张,鼓励他们组织起来,支持他所从事的反清革命活动。1908年,父亲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积极投入到推翻清朝统治者的种种革命活动中。他和其他海员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党人送信、秘密运送武器及其他物资、筹集活动经费;在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遭到密探追捕时,他机智地掩护他们脱险……后来,父亲参加了在孙中山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海员联谊社、海员公益社等组织,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 每当回到家乡,父亲仍不忘向亲友邻居宣传孙中山反清的情况,讲解革命道理。他在家乡的活动,使地主豪绅坐卧不安,他们串通当地政府对他迫害。父亲因此被捕入狱,坐了一年多的牢。他的老师王步千也因受牵连被捕,病死狱中。他遗下的一个女儿,后来由父亲抚养成人。 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并没有让父亲止步,反而更加促使他走上了反抗和革命的道路。在他离开家乡前,父亲来到村外江树山脚的“义士墓”前,掷碎一只青碗,郑重发誓,以表他“革命到底”的决心。 一生廉洁 账目按月公布 父亲早年只是一个没读过几年书的海员杂役,后来却成长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成功地领导了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担任了东方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主席,还当选为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父亲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父亲的亲密战友邓中夏曾经把父亲的工作风格总结为六点,我想,这也是父亲传奇人生的奥秘所在。 第一是勤劳,在省港大罢工整整两年间,父亲没有请过一次假。第二是守纪律,完全依照党的政策去活动。第三是廉洁,父亲一生都身兼财政,在海员工会他管财政,每月必开会报告账目一次,收据全部让到会者审阅,还将账目在会刊上按月登载。第四是谦逊,接触过父亲的人,都说他没有领袖派头,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工人,非常和气谦逊。第五是坚定,遇到政治问题,父亲有着坚定的主张,以非常强悍的态度与敌人斗争。第六是天才,他的同志们评价父亲具有组织的天才,虽只读了3年私塾,却下笔成章。 邓中夏总结说:“这就是兆征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仰的根源。” 一则趣闻 “苏维埃”成儿子 关于父亲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之大,还有一则我听到的轶闻可以说明—— 我们都知道,“苏维埃”一词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不仅绝大多数红色区域的农民不甚了了,相当多的共产党人也未必清楚。 广州起义的枪声在市内到处响起后,市内许多老百姓互相传说道:“知不知,共产党搞起个‘苏维埃’呢?”“路边还有‘苏维埃’贴的告示”。 提起父亲苏兆征,由于是省港大罢工的领导人,在广州可谓家喻户晓。“这就是了,都是他们苏家的人。‘苏维埃’一定是苏兆征的儿子。” 于是乎,“苏维埃是苏兆征的儿子”之说传遍了广州。 苏氏族谱 查出是苏东坡后人 我的父亲只活了44岁,但他的人生多姿多彩。 父亲逝世的第二天,即1929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24次会议,悼念父亲,并发表32号通告,号召全党继承兆征同志的精神,向前奋斗,要记住他的遗言:“大家努力,达到革命的胜利。” 1985年11月11日,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珠海为父亲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市中心的香洲海霞公园竖立起父亲的全身铜像,淇澳小学还被改名为兆征小学……2009年9月14日,父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多年来,我和我的子女都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中。有一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我,他从苏氏族谱里查到,外公苏兆征是苏东坡的后人。这一意外的发现,让我们欣喜了好一阵子。我想,假如父亲知道的话,也会高兴的吧。 父亲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在天有灵,会看见他所祈愿的目标正在不断得到实现。 (艾红 整理) |